重要新闻 建德新闻网
0571-64718371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重要新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新春走基层】火塘变电炉 又一年再看三河村“三变”展新颜
2020-01-20 17:23 来源: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凉山1月19日讯(记者 余开洋 岳东 摄影报道)冬末春初,三河村中午的阳光让人感觉到一丝暖意。在一片松林围绕的聚居点上,已经入住一年的砖木结构住房凸显彝族特色,整洁有序。几个身穿彝族服饰的小孩,正在屋前的院坝嬉戏,时而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位于昭觉县西南部,辖阿基、洛达、呷尔、日子等4个社(村民小组),总人口355户1698人,全部为彝族。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沿着石板小路步行进村,察看村容村貌和周边自然环境。他先后走进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2户贫困家庭看望,详细观看门前的扶贫联系卡,同主人亲切拉家常,询问生活过得怎么样,发展什么产业,收入有多少,孩子有没有学上。

image.png

吉好有果(左二)电火炉旁给妈妈读课文

一变:火塘变电炉 居住环境大变样

“这一年,我家和乡亲们的生活又有了大变化,我们盼望着总书记再来看看。”吉好也求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去年2月11日,他们正式告别居住了19年的土坯房,搬进了如今的新家。吉好也求说,他家的老房子,是在19年前他结婚时,父母为他修建的。正屋就一个房间,面积不到20平方米,既是堂屋,又是卧室,还是厨房,里面摆放了四张床,还有烧火做饭的火塘。

走进吉好也求的新家,房间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到三河村时,与他们一家人的合影。

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告诉我们,村民们的新家,样式统一,黄墙灰瓦,采用半木结构,都具有彝族传统民居特色。

吉好也求新房里配备了床、沙发、电视柜等家具,另外还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和储物室。以前的火塘已经变成了如今的电火炉,吉好也求11岁的女儿吉好有果,正围坐在电火炉旁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念给妈妈听。“上次,我给习爷爷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现在我已经学了一首新的歌,如果习爷爷再来,我要给他唱我新学的歌——《我和我的祖国》。”与记者聊天吉好有果的普通话比去年更标准了,脸上更多出了一份自信和微笑。

吉好也求说,如今住得舒心,得益于庭院整治项目,自家里的土院墙变成了水泥砖墙,院子的地面全部硬化。

目前,国道G245至三岔河乡政府9.6公里道路(三河村境内7.8公里)是三河村出入境的交通要道,已经于2019年2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底已建成通车。

image.png

村里养殖的蜜蜂

二变:种养循环 生活收入大变样

“我们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全靠党的好政策。”吉好也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与县农投公司合作发展养蜂产业,他每天照顾蜂箱一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参加技能培训后,他平时可以再打点零工,做一次有近200元,妻子能有100多元;去年家里卖了一头牛有9500元收入,家里养殖的猪还下了7个猪崽;加上家里新开的小卖部一个月有500、600元的纯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好几万。

特别是近段时间,很多在外读书和打工的人都回来了,吉好也求家的小卖部生意特别好。

“这是万万没想到,变化太快了,幸福太多了!”说起变化,吉好也求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感慨。

张凌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以前三河村的群众主要依靠传统种植和畜牧业,收入结构单一,主产马铃薯、荞麦、玉米,抗风险能力弱,全村90%的群众仍居住在条件简陋的低矮土坯房中,仍然保持彝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如今,三河村产业发展逐步走向了“种养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特色种养殖产业,通过小额信贷(贫困户77户234.35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130万元,以“以购代捐”等形式拓宽销售途径,促使农民增收,壮大集体经济。2017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100元,2018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4615.5元,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903元,计划于2020年整村脱贫退出。

image.png

航拍三河村新居点

三变:坨坨肉变回锅肉 生活习惯变了样

临近中午,马海子呷正在厨房忙碌着。

“炒个回锅肉嘛,煮点香肠,再弄个萝卜,烧个汤。”去年,马海子呷参加了厨师技能培训,学的第一道菜就是蒜苗回锅肉。“以前我们家只有火塘,煮饭只能煮或者是烤。现在有了全新的厨房,还有了炒锅,可以炒回锅肉啦。”

回锅肉香飘四溢,来不及等吃饭,家中几个小孩都先拿起筷子品尝起来,“真香,真好吃!”

记者发现,在三河村,变化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新房新路和产业发展,还有村民们逐步接受的新风俗。

之前当地曾有习俗,谁家老人过世,儿女们必须杀牛以示孝顺。“一头牛值一万多元呢,表面上是尽了孝,但村民又会因此陷入贫困。”三河村村民木色阿呷说,现在好了,几块坨坨肉就可以切来炒一大份回锅肉,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香。

张凌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后,制定了红白理事章程、村规民约,通过“支部+协会+家族”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陋习进行专项整治,严格规定杀牛数量和彩礼金额上限,婚丧事宜杀牛数量得到有效扼制,彝族传统“坨坨肉”改为吃炒菜的习惯逐渐得到群众的认可。

同时,定期开展“四好”文明家庭评比,引导群众自觉“六洗”,打扫环境卫生。目前,三河村购买1套公共炊餐具,2台公共洗衣机,1社建设1个公厕、2个垃圾池。阿基社通过社会力量帮扶为每户购买1台洗衣机,农户的洗衣机转起来,衣服也干净了,村容村貌好起来了,农户也逐渐养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好的风气正在形成。

image.png

吉好也求和家人

image.png

新修的柏油路

记者 余开洋 岳东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火塘变电炉 又一年再看三河村“三变”展新颜



责任编辑: 李宛谦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