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新闻 建德新闻网
0571-64718371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重要新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浙大一院科学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0-04-17 10:35

开栏的话: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磨难,我省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众志成城,充分展现了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精神和力量。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栏目,集中报道这样一批人物和企业典型。

经过两个多月的救治,近日,55岁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张先生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之江院区治愈出院。一度命悬一线、需要肺移植才能争得生机的他,最终在医生不断调整救治方案、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日夜救治后,扭转病情,重获新生。

战“疫”的80多个日夜里,浙大一院作为我省最早设立的省级新冠肺炎定点诊治单位,一直承担着全省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务。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不断见证“生命的奇迹”。

截至目前,浙大一院已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05例,其中重型、危重型患者79例,两例患者接受了肺移植手术。医护人员“零感染”、疑似患者“零漏诊”、确诊患者“零死亡”。

4月1日,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恢复正常医疗服务。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这家承担着救治全省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重任的省级定点医院,牵动着全省所有人的心。

启用之江院区,是疫情不断升级后,我省在“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下,为应急保障作出的紧急决定——3天之内,将一所综合性医院改造成基本符合传染病专科医院标准的医院。

“春节前夕接到任务时,大家都觉得这几乎不可能完成。”浙大一院院长助理金百冶回忆,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的标准差异很大,为了疫情后恢复为综合性医院,对现有建筑还不能做太多结构性改动。浙大一院对这样的改造也是“零经验”,更何况,从出方案到改造完成,只有3天时间。此时,施工单位早已放了假,工人难觅。

金百冶已经记不清,为了研究改造方案,全院领导和筹建办、院感部等多个部门的专家开了多少次会。226个病房、ICU、急诊、放射科等全部得重新改造,尤其是如何按照院感要求,将住院部每个楼层分为“3区2带2通道”,成为大家争论最多的问题。

重症监护室里,医护人员正在救治患者。

在一次次修改调整后,最终“筑墙”隔断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个方案将患者间交叉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工程量也是所有方案中的最优选择。

方案确定后,施工“冲锋号”随即吹响。很多工人除夕当天草草吃了年夜饭,就带着工具和材料赶到现场,开始昼夜施工。到正月初二,之江院区改造工程顺利收工并完成验收。同天,省内的多例重症危重症患者就顺利转院至之江院区。

“现在想来,我都觉得热血沸腾。”金百冶说,之江院区从紧急改造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背后,正是社会多方齐心战“疫”的力量。

之江院区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普遍年纪大,基础疾病多,病情非常复杂。如何守住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之江院区的医护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

“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随时需要各科室高手组队打‘怪兽’。”重症监护室里的“总舵手”、主任医师方强说,医护人员都是24小时手机开机,随时准备进病房战斗。

呼吸治疗师浦其斌正在工作。

突破常规是重症监护室的常态。为提升救治成效,医护团队让患者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用ECMO(体外人工心肺机)维持心肺功能。但创新也意味着巨大风险——患者可能会有躁症乱动等行为,引发血压不稳。为此,医护人员不舍昼夜值守病床前。目前,该院重症救治团队上ECMO后的患者存活率全国领先。

面对双肺功能受损不可逆,生命陷入“绝境”,只能依靠ECMO勉强维持的患者,医护团队依然不放弃。一次次挑战生命极限的肺移植手术在艰险中成功。“手术的难度超乎想象。常规肺移植手术一般花5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而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移植手术需要10小时。” 浙大一院肺移植科主任韩威力告诉记者,手术过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将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为此,专家组们从转运路线、手术流程到操作标准,每一步都细化再细化,一些关键节点甚至精确到以秒计算。如今,接受肺移植的两位患者,病情平稳,正在恢复中。

肺移植手术紧张进行中。

捷报频传背后,是该院医护人员在实践中艰辛摸索而得的“浙一经验”。该经验也成为“浙版方案”的关键内容,为我省战“疫”保驾护航。

在两个多月实战中,“浙一经验”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持续补充完善,经历3次迭代。最终,该院各学科聚智攻关,形成以早治疗、用对药、控制炎症风暴为核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浙江诊疗经验”。

这份诊疗经验通过浙大一院专家组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的“云上会诊”、各国卫生部门和医疗专家的远程视频会议,正在惠及全球更多患者。

在“出舱”前几天,已经在之江院区重症监护室战斗70多天的外科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方俊君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申请书里写道:疫情中,党的领导力和党员的凝聚力让我深受感触,我以能加入这个群体为豪。

“1月27日刚‘进舱’时,医护人员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很少,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回顾自己的战“疫”历程,方俊君说,虽然是主动请战,自己的心态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一开始,最难克服的是自己内心隐隐的恐惧。

慢慢地,随着了解深入,心态上不再恐惧病毒,可全省各地转来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转过来的都是病情很重的患者,救治难度很大。医护人员一念之差,就很有可能决定患者的命运。有一段时间,心理压力大到晚上一度失眠。” 方俊君告诉记者,这样高强度高难度的工作,是他从业9年头一遭。但他得到的成长也是前所未有的。“每当跟随着各科室专家将危重患者从生死线上抢救回来,前辈的高超技能和敬业精神对我的触动和思考都非常大。”

肺移植手术在险象环生中成功。

浙大一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彤也经历了从业16年来的许多个“第一次”。“比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更重的患者,我救治过不少。但我第一次遇到如此多危重病人集中在一起的情况。也第一次身处同时有13个专科的医生参与救治的重症监护室。”李彤说,刚进病房时,他认为病房里最危重的十几名患者中,顶多能救回来一半。但在所有医护人员竭尽全力的努力救治下,一些原本被认为不可逆转的患者也慢慢好转。

李彤说,这些宝贵的经历也让自己对病毒性感染的危重症患者救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将对疫情结束后的日常工作产生深刻影响。

“无论是之江院区改造的浙一速度,还是凝结战‘疫’智慧的‘浙一经验’,以及三个‘零’的佳绩,都离不开一支经得住难关考验的医护团队在持续战斗。”浙大一院党委书记梁廷波说,正是这样的精神,引领战“疫”中的医护人员向着正确方向一路前行。

(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王蕊)


责任编辑: 李俊瑶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