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经济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

建德工业——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加速
2007-01-30 15:29

    一、2003—2006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总结



    (一)四年来主要工作成绩


    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工业经济总量扩张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全市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应对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效保持了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顺利实现“三年翻番”的奋斗目标,“二轮翻番”计划顺利推进。这四年是我市工业发展总量扩张最快的四年,工业发展氛围最浓厚的四年,工业投入最多的四年,也是工业对财政、社会贡献最大的四年。


    2003年来我市工业主体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单位:亿元

    工业经济

    主体指标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绝对值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绝对值 增幅
    工业总产值 148.4 188.5 27.0% 238.5 26.6% 244.3 25.9% 300.9 23.2%
    销售产值 144.6 183.3 27.1% 232.5 26.5% 237.3 25.1% 293.0 23.5%
    工业投入 10.4 15.6 50.0% 19.8 28.3% 18.2 -8.1% 20.8 14.4%



    四年来的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总量较快扩张,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00.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293.0亿元,相比于四年前的148.4亿元和141.1亿元翻了一番多。亿元企业达到34家,涉及到家纺、五金、建材、低压电器等行业,新安化工集团产值规模在全国同行业继续一马当先,并荣登“2004年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集团”。由于工业的发展,也使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4年,我市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单位参评中位列120名,与2002年的144名,2003年的140名相比,已呈现出跨越式上升的态


    2、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发展基础得到增强。四年来,我市努力克服资源紧张等各种要素制约困难,狠抓项目推进,在2002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0.4亿元基础之上,2003年上升到15.6 亿元,再到 2004年的19.8亿元,2005年的18.2亿元,到2006年底达到20.8亿元,四年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累计达74.4亿元。


    3、工业企业、规模企业家数明显增加,规模企业带动作用更趋明显。到2006年底,全市共有工业企业770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6 家,分别比2002年的5246 家、117家增加了2462家和369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达171.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58.4%,比2002年的30.7%,提高了27.7个百分点。


    4、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平台作用日益显现。2002年,全市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仅7000余万元,只有53家工业企业落户园区,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很小。到2006年底,全市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7.8亿元,平整土地1.4万亩,当年完成销售产值81.8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达到28.0%,上交税收3.8 亿元,实现利润4.3亿元,为全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动力。


    5、产业集聚度提高,重点行业支柱作用突出。经过四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特色更为明显,全市已初步形成医药化工、建材水泥、电子电器、冶金加工、五金工具、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轻工机械等八大主导行业,2006年,共实现销售产值22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5.1%。其中,50亿元行业1个,40亿元行业1个,30亿元行业1个,20亿元行业3个,重点行业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


    6、工业税收快速增长,带动效应十分突出。2002年完成工业税收3.8亿元,到2006年,完成工业税收8.4亿元,占税收总数的65%,比2002年增长了121.1%。其中:国税完成5.7亿元,占国税总收入的86.7%,地税完成2.7亿元,占地税总收入的42.7%。工业税收的较快增长对整体税收的拉动力明显增强,已成为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正是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兴市战略效果的反映。


    7、科技创新力度加大,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四年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截止2006年底,我市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杭州市级技术中心11家,本市级技术中心14家,省、杭州市级技术创新重点项目37个,省级新产品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


    8、强乡强镇发展加快,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随着产业集聚和特色工业基地布局的形成,强乡、强镇发展速度加快。2006年,乾潭、梅城两镇工业总产值均突破50亿元大关,工业总量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34.6%),寿昌镇突破20亿元大关。四年间全市10亿元以上的乡镇(街道)由3个增至9个,5亿元以上的乡镇由7个增至15个。


    四年来工业战线取得的主要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市级机关各部门、各乡镇(街道)为工业发展付出的艰辛努力,更离不开全市工业战线奋发有为、争先进位的创业精神。


    (二)四年来发展经验总结


      1、统一认识,坚持不懈抓工业发展。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全市上下强烈感受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工业化的洗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下大力气推进工业发展,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使建德工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是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统一工业发展认识。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切实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统一了认识,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全市上下形成了“抓工业、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打造“特色工业基地”为目标强化政策推动。结合建德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台《建德市关于鼓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建德市工业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和《建德市工业功能区考核办法》。先后出台了《工业投入的财政资助政策》、《鼓励科技进步政策》、《成长型小企业扶持政策》、《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等扶持政策,构筑比较完善的工业发展制度支撑体系。


     三是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工业发展新跨越。在推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在解决瓶颈问题上求突破,坚持不懈地狠抓事关工业发展大局的重点工作。2006年建立建立“两级服务、三个层面、三个环节、四个重点”的企业长效服务机制,全年共收集分解服务项目35个、召开服务项目协调会6次、落实解决服务项目34个,取得较好效果。建立重大工业项目领导机构和项目协调推进制度,一周一协调,一月一梳理,一季一督查,加大重大工业项目协调力度。建立完善工业生产性投入考核奖励机制,提高乡镇(街道)抓工业生产性投入的积极性。四年共完成技改项目上千项,召开各类协调会数百次,协调问题近200个,通过不断联系协调,有力促进项目建设进度。


  2、集中力量,推进工业集中集群发展。


  工业集中发展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们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以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为载体,以大项目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群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编制《建德市工业布局规划》、《建德市特色工业基地发展细要》、《特色工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目录导向》、《水泥行业规划》,《化工区块详规》。同时,根据我市碳酸钙资源丰富、品质高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了碳酸钙深加工、延伸碳酸钙行业产业链发展的扶持政策,起到了较强的导向作用。


   二是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建立并调整了乡镇(街道)工业布局,建立了“建德市五星车业工业园”、“杭州市福斯特生态科技园”、“有机硅工业园区”,“碳酸钙生产基地”,对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指导工业功能区的建设,平台作用日益明显,其中乾潭镇被评为杭州市达标工业功能区,形成建设了5家杭州市级特色工业园区。


  三是狠抓大项目建设。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基础,着力招大引强,在水泥、冶金等行业招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先后成功引进海螺、红狮、三狮等大水泥项目,带动了我市水泥建材行业的产业升级,为建德水泥建材生产基地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昌鑫线材、华力斯镍铁、国海不锈钢等项目的引进为盘活横铁资产,扩大我市经济总量、壮大寿昌地区经济实力起到了较大作用。


  四是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依据国家产业导向,结合我市工业布局规划,突出重点行业,突出地方特色,加快块状经济发展,着力建设特色基地,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扶持化工(绿色化工、精细化工、环保化工)、电子电器、纺织服装、五金工具、绿色食品、建材冶金等我市主要传统行业发展,指导李家、莲花、钦堂碳酸钙资源丰富的区域,制定行业规划,加强行业引导,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层次,产业的壮大与企业的成长与日俱进,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的知名企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势头强劲。


  3、结构调整,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相继完成水泥、化工、煤炭行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化工“三个一批”治理举措,即治理一批、淘汰一批、关停一批,29家企业完成限期治理任务,全市投入治理资金8000余万元。淘汰22条落后水泥机立窑生产线、与有关部门关闭了4家煤矿、5家不合法的电镀生产企业。


   二是培育品牌提升品质。经过四年的培育,全市有2个中国名牌产品,12个浙江省名牌产品,26个杭州市名牌产品。其中,新安化工的“草甘膦”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农夫山泉牌“天然饮用水”分别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致中和牌“五加皮酒”和“汤大福”商标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新化化工的“XAJ”化肥商标、胜奇纺塑的“胜奇”商标等被评为杭州市著名商标。


   三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依据省、杭州市循环经济指导意见,制订我市清洁生产培育计划,同时对列入计划的企业进行培训指导。组织完成了农夫山泉等12家企业通过杭州市清洁生产审核,锦江石煤等企业通过杭州市循环经济试点验收,新马电梯等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企业(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积极开展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改造和积极申报杭州市节能专项项目。


    4、深化服务,切实解决工业发展瓶颈制约。


    深入开展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活动,积极为功能区建设、企业发展和项目引进服务,把精力和注意力花在工业发展上,放在服务企业上。


    一是采取措施确保用电。积极争取用电指标,抓好有序用电。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建德市“十一五”电力规划、建德市电网建设规划、年度有序用电方案等。适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安装自备柴油发电机,支持报批企业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项目。大洋化工热电厂、海螺余热发电已并网发电,红狮、三狮余热发电正在实施中。


    二是缓解土地紧张局面。大力挖潜、盘活存量,组织专门人员,对批而未征或征而未用的土地以及倒闭企业、废弃宅基地等土地进行摸底。同时,按投入强度的最低控制标准把好项目审批关。积极鼓励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指标控制规定,提高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是缓解企业用工难。组织乡镇(街道)、企业到江西、湖北、四川等地,与当地培训学校建立了定向培训合作关系,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企业用工难问题,而且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拓宽了劳务输入渠道。


    四是缓解企业融资难。缓解企业融资难。举办银企对接合作活动,有效缓解了资金供求紧张问题。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注重担保机构建设,组建了建德市电联担保有限公司等7家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1亿元,为企业担保贷款超亿元。


    二、2007—2011我市工业发展展望


   (一)今后五年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有利条件。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财政和货币“双稳健”、严把信贷和土地两道闸门为特征的宏观调控将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国际上看,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继续加快,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和研发活动日趋国际化,总体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也已具备一定基础,从经济总量、工业税收方面看,在全省县级区域经济处于中游水平,化工医药、建材水泥等部分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平台建设加快,集聚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和优势。交通条件日臻完善,目前正面临杭州城区企业外迁、义乌商圈企业外迁等历史性机遇,工业发展氛围正处于建德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2、面临挑战。今后五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由于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四大压力:⑴、环保压力。由于我市处于杭州市水源上游,因此,环境保护的压力很大。杭州市“十一五”期间排放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要削减10%,氨氮削减15%,任务十分之重。⑵、能耗压力。我市的传统行业水泥、冶金、化工等都属于高能耗行业,根据国家在“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削减20%,杭州市削减16%的要求,压力较大。⑶、用工压力。缺少一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一般劳动力又难于适应技术型工种和工厂流水线生产。⑷、效益压力。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且大幅波动,价格传导压力加大,运输成本、用工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上升较快,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特别是家纺、五金工具、电子电器等外贸出口行业由于出口退税比率将逐渐降低直至取消、人民币汇率调整逐步到位,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相关技术性指令的影响,效益进一步降低甚至亏损。


    总体上,我市工业经济今后五年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但增长速度比前五年将有所回落。


   (二)、今后五年我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项目带动,加大投入,增强后劲。⑴、大力培育项目,搞好项目对接,做好服务。坚持企业主体,政府推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重点放在国家政策鼓励的项目上,承接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项目上,现有企业盘活存量的项目上,发挥资源优势的项目上。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立足现有工业基础,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提高装备水平。强力挖掘内部潜力,完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向工业项目。⑵、注重项目协调。进一步完善实施重大工业项目协调制度和市领导联系重大工业项目制度,总结经验,抓出成效。对1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应建立单个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挂帅,成立工作班子。加大项目协调意见落实的督查力度,促进项目协调意见的落实。


    2、合理布局,建设平台,集聚发展。⑴、整合资源,完善工业产业布局。根据全市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及时整合现有资源,充分体现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布局。⑵、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和企业需求,整合建设工业功能区。统揽全局,综合考虑交通、地形、环保、资源等各种因素,整合建设工业功能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热、统一排污、统一治理”的原则,打造生态工业功能区、循环经济工业功能区。积极创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标准厂房,孵化培育小企业。⑶、根据调整后布局,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3、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⑴、坚持两手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手抓整治,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禁止实心砖生产,淘汰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小电镀、小灰窑,一手抓扶持,全面提高我市工业产业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等传统产业,扶持发展水泥、碳酸钙、饮用水、农产品加工、有机硅等资源利用产业,大力发展医药、机械设备、电子仪表、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发展模具等配套产业。⑵、加快推进清洁生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项目,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功能区。⑶、抓好节能降耗,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要大力推进水泥、冶金等行业充分利用余热余压技术,推进节地、节材、节能、节水项目的实施,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落实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政策。⑷、推进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到人,建立全市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安全监管体制。⑸、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及时、准确掌握行业情况,对行业共性问题进行协调,维护行业共同利益,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⑴、推进技术创新。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⑵、推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努力实现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⑶、推进体制创新。鼓励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等为纽带,实现强企联合,或进行兼并、重组,或引导企业相互参股,形成企业集团,使企业资源真正得到优化,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5、健全长效服务机制,优化工业发展环境。⑴、努力缓解企业生产要素制约。①资金。通过开展企业融资担保洽谈活动,强化政府、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企业的四方协作关系,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②用地。引导挖掘现有用地潜力,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厂房,同时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土地指标。③用工。在引导企业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基础上有针对性组织相关外出招工活动。④用电。推进有序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机关效能。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大局意识,把企业发展壮大作为政府部门第一要务。⑶、健全协调服务机构。加大协调力度,积极研究协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建立大企业、大项目市领导现场办公制度。(建德市经济发展局 章厚培 傅欣)编辑 徐卫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