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经济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

“创业创新与人才战略”经济论坛发言选登
2008-08-13 01:02

编者按:6月28日,我市举行了“创业创新与人才战略”民营经济论坛。在论坛上,我市非公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新化化工、大洋化工、万通家纺、严州府餐饮等企业老总,分别结合各自企业特色,实例解读了如何实施创业创新和人才战略的心得体会,让与会者深受启发和鼓舞。现将新化化工、大洋化工、万通家纺、严州府餐饮等四家企业老总在论坛上的发言材料予以摘要刊登。


人才:企业发展之本

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国建

  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现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杭州市优势骨干(百强)企业。年产8万吨异丙胺生产规模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

  如何建立一支负责敬业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如何提高研发水平、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成了我们的一个新课题。

  首先,坚持诚信和拓宽选人渠道以吸引人才。十年来,我们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现代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八方俊杰。招聘时,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招收专业对路的实用人才,并将企业现状和发展规划如实告知应聘者。对引进的人才,在生活上尽量关心他们,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在工作上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今年3月,我们进行了一次管理职位的竞聘,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选拔了9名员工,有效地形成了竞聘上岗的良好氛围。

  其次,通过营造“学习型企业”的良好氛围培养人才。2002年和2004年,我们与浙工大联合开办了两期学制四年的精细化工大专班,共有104名员工在职深造,现有99人已毕业;我们还选送20名员工参加由浙江大学举办的MBA工商管理课程高级研修班;2004年,我们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对焊工、起重工等特殊工种,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岗位人员,每年安排上百人次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还坚持每半年组织一次全体员工的安全、业务知识学习和考核。其实,给员工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受益的不仅仅是员工,企业是更大的受益者。

  第三,成立技术中心,发挥骨干人才作用。我们于2000年投入400万元,成立技术中心,2002年,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该中心共有72人,其中15个主要技术骨干均为硕士和本科学历的化工专业人才。近五年来,企业先后投入技术研发经费8000多万元。近年来,该技术中心仅胺类系列产品就研发成功40多个品种,其中无水哌嗪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分别获得省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异丙胺、异辛胺等新产品的研发分别获得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一、二、三等奖。

  第四,人尽其才,解决实际困难留住人才。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留住人心。对于事业心强的人,要给他们充分发挥才智的舞台,以事业留人。对此,我有很深的感受,我毕业于92届东北工学院化学系,也曾因个人原因提出过辞职。在1999年,公司决定由我主持组建省级高级胺研发中心,2001年,我又被聘为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从此,我一心扑在事业上,埋头苦干,在产品技术研发上取得了突出成绩,为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效益,自己也获得了很多荣誉。另外,公司从湖南大学应用化学系引进的一位实用人才,工作认真负责,业务水平高,现任大洋基地年产10万吨异丙胺项目负责人。他曾因女友在山东而提出过辞职,公司经过努力,为他女友安排了工作,还为他们安排婚房。前几年,市委、市政府为了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而推出的“人才楼”优惠政策,为我公司留住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围绕科技创新 做细做精做强

建德市大洋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阳贵

  大洋化工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重点工业企业、省级纳税大户。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主要产品碳酸钾生产规模国内最大,市场覆盖率达到25%以上。2-氯-6-氟苯甲醛生产规模全球最大,市场覆盖率在80%以上。

  一、大洋化工的“两条腿”:一是创新,二是人才。1976年创建公司以来,我们就明确提出,一要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不动摇;二要坚持人才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第一,重视科技创新,企业才有竞争力。工业碳酸钾一直是我公司的主打产品,产品深受国内外广大用户的欢迎。看准这个产品的市场前景后,我们就花大力气做细、做精。这个产品从最初的年产量不足百吨,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酸钾生产企业之一。我们自主研发的“离子交换法低温自碳化”生产碳酸钾新工艺属同行业首创,被列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碳酸钾生产废水综合利用系统,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氯化铵蒸发洗气装置、混合型喷嘴、四氯化钛稀释成套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研发的2-氯-6-氟苯甲醛、纳米二氧化钛等精细化工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为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重视人才使用,企业才有生命力。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化工行业这样对人才的需求如此强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立足并谋求发展,就必须注重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必须依托专业人才。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方面,我们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大力加强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引进,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为了提高企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我们组织了近60人的专业性较强的函授大专班,学习费用由企业承担。二是与国内有关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才的柔性引进。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结合,造就了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开发原创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走循环经济之路,从节能减排中抓效益。近年来,我们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加大技改投入,走节约环保之路。我们先后投入专项资金5000余万元,历时五年,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改造,使碳酸钾的蒸发工艺,蒸汽单耗由每吨耗汽8吨下降到5吨;氯化铵回收蒸发工艺,蒸汽单耗由每吨耗汽10吨下降到3.5吨;丁二酸产品由每吨耗电5000千瓦时下降到3000千瓦时。对所有的电机安装节能复频装置,年节能额3000余万元。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大投入,很快就有了大产出、大回报。

  可以说,企业产品不断做细、做精、做强,靠的是科技创新,企业得以持续发展,靠的是科技人才。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满足于现状,企业不发展就等于倒退。为此,我们将在巩固老产品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我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研发的砒咯乙酸产品即将投入试批量生产;与上海一家科研机构合作的高新技术IT产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浙江大学共同合作开发的生物科技项目,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研究之中,如研发成功,将会成为大洋化工又一个新的支柱产业。


外贸家纺 转变经营模式刻不容缓

浙江万通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宝锡

  我市的外贸家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在于转变经营模式。

  一、我市家纺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我市家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当时全国最早专业生产床上用品的地区之一,与南通同步。全市现有家纺企业200多家,年产值40余亿元,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我市的家纺产业虽然起步早,但产品定位低,企业规模小,技改投入少,难以形成影响力。经过市场的无情洗牌,我市的家纺产业被圈定在低档外贸贴牌生产的不利位置上。然而,新的家纺企业冒出不少,老的家纺企业却又长不大,家纺企业就像散兵游勇,缺乏合力。我市至今尚无一家能带动家纺产业提升、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二、国际国内大环境对我市家纺产业出口形势的严峻考验

  近年来,我们还不得不承受来自国际间计划配额、技术和贸易壁垒、安全标准的压力。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明显,门槛越来越高,外贸争端已是家常便饭。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我们的出口企业,现已成为欧美国家进口商次贷危机的共同分担者。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上千亿美金的出口货款无法收回,出口总量最大的浙江和广东形势最为严峻。

  三、加强技术改造,进行资源整合,产业链向两端延伸

  思想观念要更解放,企业要加强研发,增加技改投入,提升和更新产品,保持并逐步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保住现有的“奶酪”,再争取更多的“奶酪”。同时,要逐步打破纯低档商品订单贴牌加工的单一格局,将眼光更多地投向国内市场。认清形势,做好市场调研,确定发展战略,定位细分市场。产品的研发设计要根据客户群的消费理念准确定位。要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摆脱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

  根据我市家纺产业的特点,只有向产业链两头延伸,才是做大做强产业的长久之计。第一,要从单纯的成品生产向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及加工延伸,减少生产环节,节约中间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第二,从成品的接单生产,向产业链的下游———商品流通消费环节延伸。建立消费终端自控链,创建和培育自主品牌,达到以市场为主轴,融研发、设计、生产、物流、批发、代理、营销、服务为一体,实现我市家纺产业从原材料延伸到产品、从产品延伸到商品,争取在产业中的地位从产品的奴隶逐步成为商品的主人。

  完成经营模式的转变,必不可少的是思考。如何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打好“二次创业”攻坚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非公经济是在改革开放的特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虽然我们以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自己也赚到了钱。现在,企业要顺应潮流,及时转换发展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无法更好地体现非公企业的贡献度和责任感,同样也无法在这样的新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眼前的订单和生产总量固然重要,但产业提升和结构调整已成必然,我们要正确面对“二次创业”带来的阵痛,自觉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文化:品牌的价值核心

建德市严州府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拥军

  1998年,严州府第一家酒店———建德店开业;2002年,严州府·杭州朝晖店开业;2004年,严州府·杭州庆春店开业;2005年,严州府·杭州西溪店开业;2006年,杭州严州府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杭州严州府社会后勤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今年,严州府的第二品牌———“金如意”餐厅在新安江东区广场开业。企业正努力朝着“酒店连锁、食品开发、社会后勤”三位一体的方向发展。

  回顾严州府十年发展史,我们从一开始,就注重把严州文化融入餐饮,致力于把“严州府”打造成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餐饮品牌。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严州府酒店先后被评为杭州市餐饮业名店、杭州市十佳特色餐馆、杭州市著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餐饮名店等。

  一、严州府的形象文化

  严州府形象是一个整体。我们追求特色,注重细节,要让顾客一走进酒店,就能看到文化,听到文化,吃到文化,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几年来,我们已形成了装修文化、菜单文化、品牌宴文化、美食节文化、沙龙文化等。“一年四季的山水、一千七百年的文化、三百六十五天的美食”,这就是严州府的美食理念。文化是严州府的永恒追求。

  二、严州府的管理文化

  自2003年开始,企业一直在管理上下功夫、求创新,向管理要效益。

  重视目标管理:企业在2004年就实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周计划、月重点、年计划、指标考核等概念的推行,使企业在管理上从粗放经营迈上了规范管理的新台阶,实现了“要我做”到“我要做”的重要转变。重视技术创新:菜肴开发与创新对于今天的中餐厨房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充实新派浙西菜,找到更新、更好的原材料,企业每年都组织相关人员远赴四川、深圳、西安等地考察,引进一部分适合浙西人口味的菜肴,并进行改良,倡导有机、绿色、健康。重视宣传营销:通过与外界交流,拓宽了视野。同时积极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进行宣传推广。重视培训学习:企业人力资源部每年都会拨出十几万元经费用于员工的培训学习。近年来,组织了“突破性领导力”“团队建设”“执行力”“高效沟通”“人际关系”等管理课程的培训。一堂“众人划桨开大船”———团队建设与凝聚力课,在严州府全体员工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重视员工生活:目的是营造和谐、团结、温馨的人文环境,关心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形成人企合一的良好氛围。企业在关注外部营销的时候,更加注重员工的内部营销,为此企业举办了各项活动,来推动文化的推广和建设。每年举办“店庆文艺晚会”,每月举办“员工生日宴”等活动。今年还成立了严州府文艺团、企业爱心互助基金会。提供晋升空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企业现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有85%是在本企业服务五年以上,而且大多数人是通过自身努力,从基层上来的。从2005年开始,我们就坚持企业内部竞聘制度,通过竞聘上岗,员工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的提升。

  企业界有这么一种说法:“三年的企业靠运气,五年的企业靠老板,十年的企业靠管理,二十年的企业靠文化。”文化是企业品牌的价值核心,品牌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责任编辑:张目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