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经济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改革开放30年] 见证羊肠小道到康庄大道
2008-11-11 15:14
大同镇茶坪自然村,位于建德西部大山深处,山高林密,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缓缓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中。时下虽是晚秋,但山上到处郁郁葱葱,成群的鸟儿在路上觅食,车子一近,“唿”地飞走了,道路两旁,柿子象串串小灯笼挂满枝头,深秋的大山,显得格外迷人。


    听说村里廖大妈是位公路事业的热心人,我们驱车前去拜访她。可不巧,她去屋后采油茶子去了。得知家里来客人,她三步并两步往回赶,邻居也跟来了。知道我们来意后,大妈特别兴奋,她和邻居连夸门前公路好,政府为百姓办实事,还从房间里拿出一顶道工帽给我们看。她说自从路浇好后,自己经常去扫公路,有一次被大同公路站领导看到了,特意为她送来顶帽子,让她戴着扫路更安全,原来大妈还是位编外“道工”。

    大妈今年七十五岁,身体很硬朗,她有四儿三女,其中第三个儿子已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老伴也已去世多年,眼下就她一人独守家园。她十六岁就从衢州合口嫁到这里,在大山里一呆就是六十年。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刚来时,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三公里长,一米宽。每年雨季,山洪暴发,路被冲得坑坑洼洼,路下沟谷幽深,走在上面,处处都得小心。从山下空手回家,都会气喘吁吁,挑担东西,要走整半天,回到家里,全身象从水里涝上来。平时还算好,一到大雪封山,想出门就更难了,为了防滑,小孩子用棕丝裹住脚,一步步往下挪着去上学。大人则要穿草鞋,甚至打赤脚,脚底常被刺出血来,脚冻疮后难以下地。作为山里人,最怕的是生病,一是条件差,看不起病,二是路况差,抬进抬出都很难,所以病人都在家里熬着。孕妇临产,一般都去不了医院,而是去找村里有点名望的老婆婆。隔壁二嫂,临产前还在地里干活,产时出现意外,由于路太差,延误了抢救时间,眼睁睁地看着两条生命离去,家里人哭成了一片。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乡亲,他们的命运紧紧地和路连在了一起,这条路承载了他们多少汗水、泪水和血水。他们多么地多么地渴望门前有条好路,来改变自已的窘况,但那时国家还在困难时期,对群众的呼声也无能为力,而要靠村民自已力量开条大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条象样的路,山里人家难出去,外面姑娘怕进来,大家除了叹息就是无奈。

    为了谋出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学手艺。廖大妈的子女也一个个长大了,看见村里有人当兵,三儿子熊寿林也吵着要去部队,大妈拗他不过,最后同意了。可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儿子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献身。山里人是淳朴的,也是坚强的。大妈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击倒,而是顽强地挺住了,在政府的帮助下,他的大儿子被安排在当地粮站工作,这让她家生活有了着落。为了报答,她又将大女儿送到部队,年仅十六岁的女儿,告别了父母,从此走上了自已的人生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让山里年轻人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走出大山寻找出路,廖大妈子女也先后离开了大山,到外面成家立业,他们都报怨回家的路太难,想把妈妈也接出去,跟他们一起生活。大山是年轻人的摇篮,却是老年人的归宿,大妈说什么都不肯走,她实在舍不得离开自已家园,在她看来,家乡什么都好,唯一就是缺条路。但她始终坚信,既然政府给过她家一条路,总有一天也会给山里所有乡亲建一条好路。

    九十年代末,终于盼来了梦想成真的一天。政府对该村小路进行改造,将它拓宽成机耕路,暂时缓解大家行路难问题。O五年开始,政府再次出资,要将这条路拓宽至四点五米,并且浇成水泥路。喜讯传来,村民们奔走相告,廖大妈也兴奋地睡不着觉。她家的三亩毛竹地和三分菜地都被这次造路征用,至今没要一分补偿款,不仅如此,她还从自己囊中掏出六百五十元钱集资款,又自告奋勇地去路上干活,村里要付给她工资,她说什么都不要。是啊,在城里浇一条路,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对于山区人来说,那可是几代人的梦啊!

    水泥路浇好后,摩托车、小汽车和运输车,一下子多了起来,车辆载着日用品和农林产品进进出出,宁静的大山一下子喧闹起来。有了水泥路,以后他们就能象山下人一样方便了。以前她去衢州娘家,翻山越岭要走四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只需一个多小时。小孩子上学就更不用说,来去都有车子接送,再也不用走路了。让村民们高兴的是,今年毛竹价钱又涨了,原来每担二十元,还要他们自已背到山下去,现在车子直接开到门口,每担二十八元。去年茶油每斤十三元,今年涨到十七元了,光这两项,乡亲们就能增收不少,难怪大妈舍不得休息,要去屋后采油茶子。几年前村里几乎没幢象样的房子,现在许多年轻人回来造房子了,一幢幢新楼象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妈家也住楼房了,家里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等一应俱全,连卫生间都装修得和城里一模一样。子女们原来回家一趟,大包小包拎着上山,非常困难。今年夏天大女儿回来,小汽车直接开到门口,后备箱里带回来不少西瓜,她还和妈妈开玩笑说,如今多亏有了这条水泥路,要是往年,我想孝顺你,这么多西瓜,非得雇人挑上来不可。说到这里,大妈禁不住大声笑起来,一旁听的人也都跟着笑起来。

    路建好后,改变了乡亲们的出行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也悄悄地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在政府帮助下,他们和邻村一道将这一带培育成毛竹产业基地,向规模要效益,还准备进行竹木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要把漫山的毛竹变成滚滚财富。

    回来路上,太阳暖暖地晒进车窗,漫山毛竹频频地向我们点头,路边野花在秋风里绽笑,看着这一切,我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父老乡亲们,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百年企盼,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子孙建起了一条连接小康,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黎国华)编辑 徐卫建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