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经济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变迁]粮票的命运
2008-11-20 07:35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买自行车、缝纫机需要工业票”,对于相当一部分“80后”和“90后”来说,这样的票证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经历过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年代的人们,都会对那段生活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


    贾祥海今年64岁,是市内燃机配件厂的退休职工,也是一位粮票收藏者。说起粮票,他如数家珍。


    贾祥海清楚地记得,那是上世纪60年代,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了奖赏我国运动健儿蝉联世界乒乓球冠军,在家中设宴款待运动员,周恩来微笑地对运动员说,“虽然是我请客,但是每个运动员要带上半斤粮票。”可见粮票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毛泽东主席为了粮食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关于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足见当时粮食的紧缺。


    我国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实行统购统销并开始推行票证制度的,从化工、机械、煤炭到粮、油、糖、烟、酒等,都按人发票,凭票供应。其中粮票分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是各类票证中最重要的一种票证。粮票具有第二货币之称。那年代,光有钞票是不能买东西吃的,比如说买一碗汤粉,除了交四分钱外,还需要交一两粮票。在计划经济年代,粮票就是城镇居民的“饭碗”, 就是吃饱肚子的“通行证”。


    贾祥海在上海有一个姓林的朋友,母亲去世入殓后,准备办丧事。可这时他发现家中的粮票和购粮卡不见了,翻箱倒柜也找不着。若找不着粮票和购粮卡,丧事就难以办理,心急如焚的林先生脸上冒出了一颗颗冷汗。后来他想起粮票和购粮卡可能放在母亲的衣袋里,无奈,只有打开棺材。结果他真的在母亲的衣袋里找到了粮票和购粮卡,丧事这才如期办理。


    那时,要出趟远门也不容易,如果单位派你出差,你还得拿单位介绍信来到粮食局换取全国粮票才可以出行,没有全国粮票真是寸步难行。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经济建设的大序幕。作为计划经济年代十分紧张的粮食,产量逐年大幅增长,供应能力大为改善。作为时代烙印的粮票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全国粮食价格基本放开,实行了40多年的城镇居民粮食统购统销被取消,粮票停止流通。


    200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


    从中学时代就爱好收藏的贾祥海,自1995年就涉足粮票的收藏。他说,自己主要是收藏浙江省地方粮票,因为浙江省的地方粮票发行早、印制精美、品种丰富,收藏价值高。2000年,贾祥海在金华市场上买回了三套浙江省早期的地方粮票,每套50元。2006年在湖南、武汉市场上这些粮票每套售价1800—2200元。


    从计划经济的命根子,到市场经济的收藏品,印证了票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贾祥海乐呵呵地说:“过去的七票、八票,不如现在的一票(钞票), 有了钞票什么都能买到!”


    建德新闻网记者:吴运河 责任编辑:吴瑞华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