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部门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

全力打造建德档案工作升级版
2014-11-17 14:17

【导言】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同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民生等诸多方面对我市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服务中心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民生需求,打造适应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档案工作升级版,为建德创业再出发作出应有贡献,已成为我市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发展作贡献 为时代写历史 为文明传薪火

全力打造建德档案工作升级版

近年来,市档案局(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存真求实、服务社会”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五个档案”建设为抓手,以创新档案工作方法为推力,脚踏实地,服务发展;开拓创新,档案为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村档镇管”模式、档案为民导向和极具地方特色文化的“乡村记忆”示范项目建设等诸多方面,得到了日前召开的杭州市档案工作会议和杭州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此次工作会议上,我市档案局作为杭州地区县(市)区唯一一家单位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创新为重,“村档镇管”做法走在前列

几年前,我市首次实行对离任村主要干部发放生活补贴,但因缺乏原始档案,有的乡镇只能由享受人员依靠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相互口头证明,再进行公示后确认。又如农村宅基地、批房建房、户籍计生、卫生社保、山林延包、土地承包、纠纷调解、集体资产处置等各类民生档案,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有很强的关联性,一旦档案缺失,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强化村级档案管理是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市档案局的“村档镇管”模式,则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杭州市档案局和我市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村档镇管”试点工作,杭州市档案局领导和我市分管领导,专程到更楼街道了解“村档镇管”试点推进情况,并提出了指导意见。2012年底,市委办、市政办下发了《关于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档案工作基础作用的实施意见》。市档案局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选择行政村数适中、村级档案规范化创建困难较多的乡镇(街道)进行沟通探讨,明确了“村档镇管”模式的思路、举措和路径。

去年,“村档镇管”试点工作率先在更楼街道开展。市档案局迅速形成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科室人员具体联系、全程指导的工作机制。通过现场会、上门业务指导等扎实的工怍,更楼街道14个行政村的村级档案被整合到街道办事处。该局派出业务骨干,对试点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踪服务,确保了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更楼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成立了“村档镇管”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腾出一间20平米的房间作为“村档镇管”档案室,配备全新的符合标准的档案铁柜和档案用具,重新装修布置了档案室,安装了具有除湿功能的空调。该档案室现有各类档案资料 1959件,由熟悉业务的档案员进行统一管理和利用。

“村档镇管”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不仅有效促进了农村各项档案资源的整合,而且形成了覆盖“三农”各层面、各领域档案综合管理体系,成效眀显。今后,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街道将进一步提升档案室的软硬件设施,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对档案进行统一数字化加工和录入系统平台,加快更楼街道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

“村档镇管”模式解决了农村基层长期存在的档案分散、管理不规范、群众利用困难等多方面问题,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契合群众需求的档案工作新路子,其思路、举措和路径等做法走在了杭州市乃至浙冮省前列。

■服务为基,档案为民举措落到实处

如今,档案工作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包括“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中心工作都离不开档案;老百姓从出身证明开始,大大小小几十本证书更是离不开档案。正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点点滴滴的完整、客观记录,才书写出了一部生动、鲜活的档案史。

近年来,市档案局始终坚持“融档入民、建档为民、用档亲民”导向,大力开展区域内法定进馆单位的档案接收工作,仅去年就已接收17个乡镇街道(含原撤销的乡镇)档案5499卷8418件、照片60卷591张、音像8盒。接收2012年度婚姻登记档案,共计7112件,电子业务数据7112条。接收重大活动档案新安江旅游节文书档案291件、会计档案45册、光盘2盒。收集并编目入库图书报刊资料有313册,其中新编家谱5种18册。认真开展《建德记忆》编辑工作等等。

在此基础上,该局积极推进“档案•生活”主题系列活动,让档案走出库房,让群众走进馆场;让档案融入百姓生活,让档案更好服务民生,市档案局档案为民举措落在了实处。

——融“档”入民。请进来。今年以来,结合第二届“国际档案日”,该局扎实开展了以“走进档案”为主题的首届“档案馆开放日”活动。通过电话、网络报名及主动邀请等方式,使众多市民参与了这项活动,一些市民主动向市档案馆捐赠了400多件家庭档案及新编宗谱。积极组织市民代表体验档案查阅的全过程,参观档案库房和档案陈列室,与档案工作人员互动交流,面对面了解档案管理、查阅、利用的相关知识。

走出去。结合“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举办档案进社区咨询活动,变被动“等你来”为主动“走出去”。零距离与百姓接触,面对面与百姓交流。会同房产、民政、社保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走进社区,现场解答群众关心的房产、婚姻、工资待遇、退休、家庭档案等问题,为群众解决了与档案相关问题,并发放《建德市档案馆查阅档案指南》等相关宣传及档案查阅方面资料500余份。

广发动。今年3月以来,通过《今日建德》、建德论坛、党政网等多种媒体平台,向社会发布我市老工业档案史料征集公告。共征集到老工业企业老照片、手稿、纪念品、老产品等各类实物档案近百件,从一个侧面历史地反映出建德工业发展的轨迹。接下来,市档案局还将开展发展传统农业、旅游、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档案史料征集活动。

——建“档”为民。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该局紧扣民主档案这一主题,充分挖掘馆藏民生档案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馆藏涉及民生的档案进行分类、编目和录入。建立民生档案信息专题数据库,实现馆藏民生档案的机读检索,提升查档效率。加快收集、整理涵盖企业改制、婚姻、房产、知青、精简、招工、学籍、公证、职称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民生档案的步伐,充实民生档案资源体系,方便群众查阅、利用。

以陈列室和展厅平台,通过专人讲解、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示建德古今地图、建国后历任县(市)委书记和县(市)长任职时间及照片,近十年来我市获得的省部级以上荣誉奖牌和奖杯、明清以来馆藏珍贵档案,以及建德籍名人戴不凡、方秀桐、徐永清、郑秉谦的相关资料等,成为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了解建德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共有13家单位共约470名党员、职工前来参观学习,有的市民群众自行结伴或全家前来参观。去年“两会”期间,市档案局与新安江书画院合作,举办了“美丽建德”书画展,吸引了“两会”代表、委员和书画爱好者300余人前来参观。

——用“档”亲民。去年,市档案馆全年共接待查档利用13845人次,查阅案卷18524 卷(件),复印和打印档案资料14325页。

做到“门好进”。全面简化查档手续,百姓只要出示身份证,即可无障碍查阅已公开的信息和个人档案;取消所有档案查阅收费项目,实行“零费用”查档。孤寡老人、重残人员等特殊人群,可通过电话等形式提出申请,工作人员即可上门办理查档手续。

做到“事好办”。推出计算机自助式查档服务,只要轻点鼠标即可查到想要的档案目录信息。开通精简下放、房屋拆迁、下岗安置等查档“绿色通道”,确保百姓查档快捷通畅。对一些办事时间较紧的市民,还可以通过提前电话预查。

做到“脸好看”。除设置办事指南、摆放老花眼镜、提供自助饮水、查阅沙发卡座之外,要求工作人员要礼貌用语、贴心服务,把亲民温馨服务贯穿到档案利用、服务的全过程,真正让老百姓带着需求而来,载着满意而归。

■传承为要,“乡村记忆”项目极具特色

档案是记载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市档案局以“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档案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档案文化精品开发力度持续加大,档案部门在文化活动中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作为我省首批“乡村记忆示范基地”试点单位的新叶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存完好的塔、阁、祠、庙、桥、堂、厅等明清古建筑多达230多幢,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中国民居建筑大观园”、“中国封建家族文化活版图”、“中国东南部最典型农耕村落”,是历史文化和乡土建筑不可多得的宝库。

领导重视,镇村合力。根据省档案局《关于推荐“乡村记忆示范基地”试点单位的通知》精神,市档案局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积极推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新叶村列为试点单位。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市委办、宣传部、档案局、农办、文广新局、国资公司、大慈岩镇相关人员为成员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创建领导小组,在市档案局设立办公室,具体指导相关创建工作。大慈岩镇党委、政府和新叶村两委对“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高度重视,该镇下发了《关于成立大慈岩镇新叶村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了创建工作的相关组织领导和具体责任人。

方案科学,措施有力。市档案局加强与涉农、文化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借助其在新农村建设与文化资源建设方面的平台、资金和经验,扩大“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充分发挥新叶村的品牌效应,推动了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局经过十余次的实地走访与调研,对新叶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程度进行了系统的了解与梳理,制定了《新叶村“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创建实施方案》,确保创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位、科学有序。新叶村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试点工作不仅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推动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平台,新叶古村保护利用的一个有效载体。

整合资源,有序推进。2009年,新叶村创建杭州市“风情小镇”,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新叶昆剧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并恢复了演出;2010年,成立了建德叶氏古文化研究会;2011年,市文广新局、新叶村先后投入30多万元,对倒塌的贻燕堂进行维修,并在该堂建设新叶土曲酒展示馆。市委宣传部、市农办、文广新局、国资公司、大慈岩镇等相关部门群策群力,累计投入资金80余万元。新叶村设立了新叶村史馆、家谱展示馆、农耕展示馆、红色记忆馆、文史书画馆等。市档案局借势借力,整合相关资源,有力地推进了“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

(记者 翁伟先)

【资料链接】

建德市档案局(馆)成立于1960年1月。1980年3月,建德县档案科建立,与县档案馆分别负责全县档案事业管理和档案馆业务。1992年,建德撒县设市,建德县档案馆更名为建德市档案馆。1994年9月,经省档案局考评组认定,晋升为省三级档案馆。1997年,建德市档案局挂牌。2009年2月,市档案馆新馆建设项目立项。2011年11月,新馆竣工验收。2011年2月,市档案馆新馆项目获省建设厅颁发的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成为浙江省首家绿色档案馆。

市档案局(馆)内设办公室、保管利用科、监督指导科等,有高级技术职称3人。截至2013年底,馆藏档案300个全宗、167532卷73640件,资料14234册。其中建国前档案4683卷4件,建国后档案162849卷73636件。馆藏最早档案为明景泰四年(1453)的敕命文书,建有国家一级作家郑秉谦文学档案库、浙江省重点严州中学百年学校档案等特色档案,其中全文影像页220万页,可提供民国档案、婚姻登记档案、招工档案、山林延包档案等专题档案网络查阅。

2011年12月19日,市档案馆整体迁入新馆。新馆建筑面积5173.5平方米,配备档案整理室、全宗室、多媒体视听室、网络中心、档案数字化加工室、消控室等。库房配有恒温恒湿机、除湿机及新风系统,安保设有室内外监控、大楼四周红外线、电子巡更系统等,基本实现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目标。近年来,市档案馆先后配置了高档数码相机、摄像机、投影仪、扫描仪、液晶触摸屏、自动报警和灭火、局域网专业服务器、安全监控等设施设备,计算机总量达到27台,已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备优良、软硬件配套齐全的规范化、现代化档案馆。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