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七个人种九亩,到两个人种千亩
2009-09-15 23:43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年,王建坤家七口人分到9亩田;二十八年以后的今天,王建坤夫妇俩种了1200亩田。同样是种田,现在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

 

  想当年,虽说只种9亩田,王建坤全家七个人齐上阵,一身汗两腿泥,风吹雨打太阳晒,累得腰酸背痛,干得手粗皮糙。一年到头忙下来,挣下的钱刚够填饱肚子,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王建坤是钦堂乡浦田村人,初中没毕业就在家务农,在生产队当植保员。以前种粮挣不到钱,他们几兄弟做得顶苦,家里顶穷,一家七口人只有三间泥房,三兄弟一人一间都不够。王建坤订婚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女方娘家人上门“看人家”,王建坤的父母连买块肉的钱都没有。结婚那天,东拼西凑借了两千元,摆了几桌酒,总算把场面撑住了。客人散去之后,新娘子问王建坤:“我们结婚摆酒是不是借钱了?”王建坤点点头:“借了。”“借了多少?”王建坤支支吾吾地回答:“不到2000块钱。”

 

  婚后第三天,王建坤的父亲把一个小本子交给王建坤和刚过门的儿媳妇。王建坤接过小本子一看,上面记了一长串名字,那些名字都是他们家的债主。新娘子心惊肉跳地把名字后面的那些数字加起来,竟有18000余元!新娘子一屁股坐在床上号啕大哭:“老天哎,欠这么多钱,什么时候才还得清?”新娘子哭啊哭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第二天,新娘子回了娘家。回娘家干吗?借钱。借钱干吗?种菜。

 

  新娘子叫朱红英,桐庐芝夏夏家村人。上世纪80年代,夏家村的大棚蔬菜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朱红英出嫁前在家里帮着父亲种菜卖菜,对大棚蔬菜早已了如指掌。听说朱红英要在婆家种大棚蔬菜,娘家人一点也不吝啬,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几千元钱很快交到朱红英手上。

 

  有了钱,王建坤夫妇开始搭大棚,买塑料薄膜,在自己的2亩4分地上竖起了五个蔬菜大棚,棚里花红果绿,滴青流翠。为了多种菜、多赚钱,王建坤夫妇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那些撂荒田。当时蒲田村不少村民在外做生意,责任田没人打理,闲着长草,王建坤就把这些地租过来种菜、制种。那年,他们连种菜带制种,净收入达到4万余元。

 

  有了钱,王建坤和朱红英拿着账本一家一家登门还钱。债主们喜笑颜开:“你们从哪里赚来的钱?”朱红英回答:“田里种出来的。”

 

  1994年,蒲田村第二轮农田承包,王建坤承包了138亩田,开始种粮。王建坤的父母担心:“种这么多田,要累死的。”王建坤和朱红英自有主张,他们买回了烘干机、收割机、旋耕机,还花7000多元买了一台拖拉机,要搞机械化种粮。

 

  王建坤夫妇开着拖拉机在田里干活,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操作。看着王建坤穿着皮鞋坐在插秧机上在田里穿梭,王建坤的老父亲既好奇又欢喜:农民种田也可以像工人做工一样,下田不用脱鞋了。那一年,杭州市机插现场会就放在王建坤家的田头召开,不少人过来参观取经。

 

  靠着机械化生产,王建坤夫妇耕种的面积越来越大。2006年,在建德市农机监理部门的指导下,蒲田村将全村的粮田从各家各户手中收回,转包给了王建坤耕种,由王建坤每年按150公斤/亩向农户返还粮食。这么一来,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也愿意将自家的田交给王建坤耕种。

 

  从第一次包田种粮到现在,十五年来,王建坤夫妇一心从事粮食生产,粮田面积连年增加,今年他们又承包了400余亩,将种粮面积扩大到1200亩,再次刷新了由他们保持的纪录。去年他们还注册了建德市第一家以种粮为主的农业开发公司。

 

  过去七个人种9亩田,全家人累得腰酸背痛;现在王建坤夫妇两个人种了1200亩田,还能抽时间出去旅游。几天前,朱红英带着女儿去了趟内蒙古,来回都是坐飞机。王建坤说,以前在田里干活,每当有飞机从天上飞过,他们都要直起腰朝白云深处张望半天,心里想,我们种田人恐怕一辈子也坐不上飞机。

 

  如今王建坤的公司拥有各种农业机械20余台,不久前他又购置了一台功能最先进的“久保田”收割机,还添了一台油菜收割机。王建坤笑着说:“以后割油菜也不用弯腰了。”

 

建德新闻网记者:宋晓红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