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我在建德的五十年,从农民儿子到工程师
2009-11-16 20:21

    我是江苏张家港人,来建德工作已经整整五十个年头了。可以说,我是新安江兴起并发展的见证人。

 

    我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整个村子100多户人家,也没出过一个初中生,即使是富家子弟,也只是读完小学就算数。我父亲只读了三年的小学,就在家种田了。

 

    1949年,我成了村子里的第一批初中生。那时,我家经济条件不好,加上兄弟多,读书的费用实在负担不起。我的父母几次要我休学,在家帮助干活,带弟妹。但学校里的老师不让,专门到我家里劝我父母,一定要让我去读书。父母终于同意让我去读书了,但读书的钱却没处着落。我只好利用假期,挑着一对箩去鸡毛换糖,做点小生意。我还利用早晚时光去割草,除了喂养自家的羊、兔外,多余的晒成草干,卖给养牛人家,换回一点读书的钱。就这样,到1955年,我的初中总算读完了。

 

    读完初中怎么办?那时,国家有政策,读中专不要钱,只要自己负担点生活费就可以了,于是我就去考南京电力学校。

 

    记得那年参加考试的人很多,我估计自己是考不上的,所以,考完回家后,就跟着父母埋头在田里干活。有一天,录取的名单在报上公布了,看到报纸的同学回来跟我说,我考上了。我不相信,但心里还是感觉热乎乎的。我一夜未睡好觉,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学校,找那张报纸看。当我看到我的名字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我一路跑着跳着回到家,把此事告诉了父母。我父母也非常高兴,连村里的人都为我高兴。因为我是村里第一个中了“状元”的人。当我带着行李,由父母陪着我去南京读书时,村里的人也都来为我送行。

 

    在南京电校读书,讲起来,基本不用钱,但理发、买肥皂牙膏、买铅笔橡皮等生活学习用品,还是要自己掏钱的,还有每个假期回家的路费也要自己掏。记得有一年寒假,我因经济问题未回老家过年,学校也没有忘记我们,把我们几个没回家过年的同学组织起来,送到长江对面的浦镇坦克营地去军训。在部队里,我们的生活完全和军人一样。清早,军号一响就立即起床跑步。每天的军训项目排得满满的,有军事常识、坦克训练、夜行军、列队训练等,而且每个同学都发到了步枪和手榴弹。最有趣的是那次紧急集合夜行军,深更半夜,只听一声哨响,大家不开灯,各自打起自己的背包,全副武装,仅几分钟就集合出发了。那天晚上,天特别黑,真是伸手不见五指。道路很不平坦,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前走,有时是山路,有时是水田,谁都分不清,只顾跟着前面的同学走。在走的过程当中,还常常传递着口令。就这样在外面跟着部队官兵走了一夜,我们也不知道走到什么地方去了。可是到天明一看,还是在部队营地的附近。大家回到宿舍里,看到这个鞋子穿反了,那个扣子扣错了,又是说又是笑,大家都不觉得累,反而感到很高兴。等到大家把背包卸下后,才发觉身上的冬衣全被汗水浸透了。

 

    那个年过得真有意义,我学到了一点真正的军人品格。至今我还坚持着用冷水洗脸,用冷水洗澡,就是从军训那年开始的。

 

    在南京电校读书期间,学校里不仅组织我们去济南电厂、南京下关电厂进行正常的实习,而且还让我们参加公益劳动。南京五台山体育场、大石头水库、长江上的江心洲,还有南京长江大桥,都留下过我们青春的汗水。

 

    1959年3月,我从南京电力学校毕业,同年4月来到新安江工程局报到,参加新安江电站的施工建设。在毕业分配填报志愿时,我的第一、第二、第三志愿填的都是新安江水电站。我一心一意想到新安江来参加水电建设。我想等新安江电站建好后,再到长江三峡水电站去参加世界级大型水电站的施工建设。万万没有想到,我在新江竟然就扎下了根。


 

    当时,我们来新安江报到的一共有三个同学。我们是乘火车从杭州来到新安江的。到了新安江火车站,一下车就看到汪家那边是一大片一大片的临时工棚。说起来也很凑巧,就在我们到新安江报到的这一天(1959年4月9日),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来到了新安江水电站视察。因此,对于这一日子,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新安江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我来到建设工地,就被分配在风水电队当技术员,负责工地上的配电技术管理工作。当时,工地上有三万多名施工人员,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分布在铜官、岭后至江村埠、焦山的沿江一带,他们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施工作业。为了解决不同工地上的施工用电问题,我们在新安江大坝的南岸建了一座110kV的降压站,叫塘坞降压站,把从黄坛口水电站送来的110kV电压降压为10kV,再输送给各个工地。另外我们还在雨坞(即现在农夫山泉的厂区位置)装有两台列车电站发电送往各工地。在整个工地,风水电队管理着岭后、坝区、朱家埠、沧滩、汪家、江村埠等六个电工维护班。这六个电工班,由我统管。我整日整夜奔走在各电工班,协调解决一些技术管理问题。那时候,工地上大跃进气氛十分浓烈,其作业点三天二头要推进,我们的配电线路也同时跟进。虽然我在电校里读了三年多的书,但碰到实际问题,解决起来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我在校读的是火力发电专业,而在工地上碰到的尽是配电方面的技术问题,专业不对口,怎么办?只好边干边学,从现场实际需要出发,向师傅们学习。那些经验丰富的师傅都成了我尊敬的老师,工地成了我的特殊课堂。

 

    1960年4月,新安江电站第一台机组就发电了,紧接着成立了新安江电厂。我们这批搞电气的,都从新安江工程局调到电厂。到了电厂,我被分配在电厂下属的线路队,在新安江和龙游、衢州之间架设线路,把新安江电厂发出来的电直接送往这些地区。这项工程完成后,我们又去架设新安江电厂至更楼的线路以及相应的变电所。那时候,我们住在沧滩,要到更楼去上班,就靠两条腿走路,连辆自行车都没有。

 

    在电厂线路队有三名技术员,分别担任三个作业班的副班长,正班长都由老师傅担任。我们这些副班长的任务,主要是看施工图纸,因为那些老师傅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根本看不懂图纸。组织上也是这个意思,认为搞线路不要什么文化,只要身体好,有力气就行了。因此,被分配来搞线路的工人,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一来,什么也不懂,我们这些技术员要给他们上课,要给他们培训,甚至还要教他们学爬电杆。

 

    由于供电业务的增加,浙江省电管局决定把新安江电厂的一部分,即线路队、新安江供电所、电力调度所、电业办公室等四个单位划出来,从紫金滩搬到沧滩办公,成立新安江电业局,即浙西供电局的前身。

 

    在浙西供电局,组织上让我在新安江供电所,即现在的建德供电局当技术员,后来又调到线路队去搞线路的运行检修工作。在线路队,我又接到了到东北鞍山电业局学习带电作业的任务。生平第一次爬到了高高的铁塔上,看到的是东北大平原的美丽风光。从鞍山回来后,正好碰上220kV新(新安江)杭(杭州)II回路施工建设,领导上又让我去该线做甲方验收工作。其后,我一直在线路队做线路方面的运行、检修等技术工作,同时做雷电观测工作。我和师傅们一起,几乎爬遍了浙西地区所有的高山大岭。收集了上万个数据。通过检测、检验、整理、分析,改写了我国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公式,部分论文得到许多同行的肯定,他们戏称我是防雷专家。鉴于我在专业上取得的成绩,1983年我获得了工程师职称。1987年,我调到浙西电力技术学校当老师,直到1998年退休。

 

    回想我这一生,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成长为一个工程师,我从内心感谢党对我的培养。(侯仁保)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