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域外建德人】陈立辉:在地球深部游走的建德人
2010-10-14 20:27

引言:在建德有这样一批人,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而走出国门;因为热爱家乡他们离开建德;他们用他们的努力和汗水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建德。一直以来,建德侨联都在寻找这样的人,而在这其中,有这样一名特殊的“域外建德人”:他去过很多国家,却不愿走出国门;他身在国内,却“心系整个地球”,他是一名地质学的教授。

 

 
图为陈立辉在内蒙古阿巴嘎旗(旗相当于县)火山口考察

 

他说他所做的太少,不值得一提,所以一直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而这次因为课题研究需要,他有了一次额外的建德之行,于是被记者“逮”了个正着,在记者的极力劝说之下,他终于答应接受记者的采访,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次宝贵的聊天机会。

 

他叫陈立辉,浙江省建德市人,岩石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他,今年38岁,干净、年轻、斯文。总之,你无法把他和一般的教授联系在一起。 “岩石学”,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陌生且神秘的词。百度里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成因、演化历史和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的学科。地质学的分支。陨石、月岩等宇宙来源的岩石,也是岩石学的研究对象。”初看这个解释,你会觉得和岩石学沾上边的一定是一个沉默古板之人,研究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定力。可是陈立辉却不是,在校园内他是个风云人物,活泼好动,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学生会、社团从不落下。用陈立辉自己的话来说:“以前的同学根本无法把他和研究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多年来虽然辛苦,却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选择“地质学”,其实是阴错阳差

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更加不是死读书的类型。1990年,陈立辉从严州中学毕业。第一年他的高考分数上了大专线,但没有被录取,所以选择了高复。高复的分数并不是很高,但是他想上一所好大学,于是选择了在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报了一个当时看来相当冷门孤僻的专业——地质学。刚上大学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地质学是什么,甚至连李四光是谁都不知道。

对于教室内死板地学习,他并不喜欢,于是上课时间偷偷溜进了图书馆,把一大部分的时间贡献给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一本本翻阅,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看。这个时段的他处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完全凭着自己的喜好在“玩耍”,没有目的,也没有计划,可是这样的玩耍在他今天看来却为他以后的路打下了基础。野外的实践课堂、图书馆里的阅读,还有学生会、社团,就这样他“糊涂”地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虽然“游戏”大学,但是陈立辉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大学里,他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也初步地对地质学有了一些懵懂的概念。由于地质学是个冷门专业,当时工作又相当难找,很多同学中途都放弃了,有转专业的,有毕业后去经商的,但此时的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继续深造。用他的话说,凭着不算太笨的脑瓜子和扎实的基础,1995年陈立辉顺利考上了在北京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生。

 满腔热情的研究生阶段

 研究生的三年,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爱死板的课,依旧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馆。在这里,他知道了世界上最好的自然科学杂志《Nature》和《Science》,并且开始对地球深部感兴趣,他的眼光也渐渐转向了户外。研三那年,他自掏腰包去野外考察。因为口袋里只有200多元钱,所以他向师姐借了500元,凭着一腔热情,独自踏上了去东北原始森林的路。他所去的原始森林在吉林,这里有古代的火山口,有很多矿工在这里工作,他首先找到了这里矿山的负责人,告诉他们他此行的目的。于是,整整一个星期,他和矿工同吃同住。睡的是热乎乎的炕,吃的是白饭和野菜,真正经历了一回“原始生活”。他说这次的野外考察虽然没有成果,却是他主动探索的开端,印象极为深刻,直到现在他还怀念那边美丽的原始风光和探索的经历。上研究生的这三年,他遇上了一些上课比较“潮”的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莫宣学老师。这位老师曾在美国留学,教“高级岩石学”课程。他要求学生自己去整理岩石学最前沿的理论进展,写小论文,然后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课。这种教学方法当时流行于欧美,但在国内却不多见。这些小作业直接与这门课的成绩挂钩,学生为了完成这个小论文、小报告,不得不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消耗吸收,与同学老师讨论等,工作量很大。然后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经历事件的整个过程,得出结论。在陈立辉看来,这种教学方法虽有很大压力,但是却让他获得了不小的成就感,由此,他对岩石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实验室,让他真正走进科学,理解数据

 出于对自然科学和地球深部的兴趣,获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了继续深造。1998年,陈立辉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这是一个最具权威性的“地质学”研究的专业学府。在这里,他真正经历了一场魔鬼式的训练。也是在这里,他才真正明白“地质学”是怎么一回事。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完全让这个“自以为是”的研究生傻眼了,他发现自己突然成了文盲,有种天堂到地狱的感觉。实验室人才济济。说到理论他不懂,实验也不会做,论技巧更是谈不上。看着别人熟练的动作,他傻眼了,真正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句话。接下来,他开始进入系统和魔鬼式的训练。做实验经常要熬夜,失败也是家常便饭。几个月的实验往往是一无所获,记录本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是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换来的,他终于明白科学数据的出炉是怎样一种艰难的过程。读博士之前,陈立辉没有因为学业而哭过,但是在这个实验室,他却大哭了一次。然而对于读博士的一些过程和细节,他并不愿意深谈,因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深刻体会。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他才真正地成长起来,以后的日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也能从容面对。2001年,陈立辉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完成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经历。

 教育是一种比科研更大的享受

 2003年10月起,陈立辉携妻儿离开了生活8年的北京,应聘到南京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他认为,当老师比单纯的科研享受更多,科研是一个拥有的过程,而教学还多一份分享的快乐。

“401显微镜已经修好了”、“下载AGU和GSA期刊注意事项”、“我们是否也该‘移风易俗’”、“分享南京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早期文献”等等,这些主题贴是记者在南京大学校内论坛——小百合BBS上翻到的帖子,发贴人是陈立辉,这个论坛是陈立辉和学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个论坛上,他把好的论文、网站、以及各种活动通知都放在上面供学生学习和交流。

在和学生相处中,看着学生一点一滴成长起来,就好象是自己孩子在成长。他带着学生野外考察,和学生一起做实验,一起写作论文。他可以连续几天帮学生修改一篇文章,累但是相当快乐。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食粮,给学生修改文章的过程远比是一件比结果更加重要的事情。通过反复修改,他可以了解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修正和进步。他希望他的学生个个优秀,最好人人都能超过他。2010年4月1日,当他得知自己的学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国际著名地质学刊物上发表后,心情异常激动,思绪狂舞,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那曾经的熔岩,被磨成细细的粉末;瓶瓶罐罐间,石粉被溶为一瓶瓶矿泉水;滴滴甘泉流入神奇的质谱,流出的却是一串串数据。地球化学让我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蜘蛛网般的图上,我们看见了清晰的碳酸岩“印记”:强烈的Ti、Hf负异常。原来,碳这个精灵也曾在地幔中到处游荡……”

 岩石学:蒙着面纱的神秘姑娘

 说到这里,岩石学到底是什么?在陈立辉看来,它就像一个蒙着面纱的神秘姑娘,面纱的后面,有着许许多多的惊喜和“意外”,如果你想了解她,就必须亲近她,和她说话、聊天,等她和你熟了,她会慢慢揭开自己的面纱,但是有些时候,这个姑娘却很调皮,她喜欢和你开玩笑、喜欢和你捉迷藏,你以为你真正懂她,但实际上她只是和你开玩笑。所以千万别得意,她会在后面偷偷笑话你的“愚蠢”。

举个例子,一块普通内蒙古的玄武岩,你会想到什么?面对这块普通的玄武岩,他首先想到的是2百万年前那里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填满了湖泊。这些岩石,也许纪录了地球45.5亿年以来的所有的惊心动魄的故事,通过分析这些石头的化学成分,就可以追溯它的前世今生。这就是他认为的岩石学。

陈立辉从事火成岩(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研究多年,于是经常给孩子讲火山喷发的故事。有一天,女儿突然问起 “爸爸,岩浆是什么味道呀?”看似很简单,但对于答案,陈立辉却回答不了。十多年科研经历让陈立辉明白:科研,科研,却不能被已经存在的数据和结论束缚。在陈立辉的blog说明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些石头的记忆,杂乱无章,容易上当。”意思就是说这个学科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肤浅的。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研究自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自己的观察(获得的数据、现象)所迷惑。所以,陈立辉觉得,对于岩石学的研究,不仅仅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张开想象的翅膀。

除了教授、博士这些头衔以外,陈立辉还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会员。目前主要与德国马普化学所的AW Hofmann教授(地球化学)和美国布法罗大学的Greg Valentine教授(火山学)合作。对于自己科研成果,陈立辉并不愿意告知,他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比起其他人,他只是多了一份坚持,从中获得了很多快乐。临别时,他得意的告诉记者,今年年底他将去南太平洋参加一个海山钻探航次,通过钻探了解地球深部的故事。这项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发起的,一共有27个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上船研究,而他是其中唯一一个中国代表。在此,我们祝愿陈立辉博士,我们建德的地质学学者,能恣意享受他的科学世界:在地球深部遨游!

 

 

  建德新闻网记者:陈晓波

责任编辑: 余 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