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域外建德人】邵荣光:向癌症和衰老宣战的人
2011-02-17 14:58

2010年,对邵荣光来说又是不平凡的一年,他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这是对他科研工作最好的肯定。邵荣光,建德人。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邵荣光出生于我市杨村桥长宁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曾祖父、祖父都是当时有名的中医郎中,父亲也是很有名望的医生。小时候,由于父母工作调动,邵荣光辗转于下包、南峰等地。长期受父辈们的影响和熏陶,是促成他长大后从医的一个重要原因。

7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全国恢复了高中教育入学考试,他有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严州中学。1975年严州中学毕业后,由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他没能继续深造就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一刻也没放弃过读书。1977年,平地一声春雷,久违的高考大重新向每一位莘莘学子打开,邵荣光和几位在新安江工作的同学高兴得好几夜没有睡觉,相约来到新中报了名。

“记得当时是在县政府大院门口张榜公布上线考生名单的。一大早,我便赶去看了。只见在那黑压压的人群前面的大红榜上,我和陈兴良的名字都在上面。当时,我俩的眼泪夺眶而出,说不出是激动,还是兴奋。”时过30多年,邵荣光仍然清楚地记得那一刻。然而,等了好长时间,同榜公布的同学都已经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唯独他仍两手空空。他悄悄地给同学打了个电话。同学在电话中低声告诉他:“你的政审没通过。”

“一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永远向失败低头。”邵荣光并没有气馁,而是把目光盯上了下一年的高考上。终于,邵荣光在1978年如愿迈进了浙江医科大学的校门。198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搞药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989年,他又考上了研究生,并于1991年和1994年先后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修。回国后主要从事微生物和生化药学研究,包括抗癌新药和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严中奠定了我最坚实的一步

当谈起在严中求学的日子,邵荣光教授来了兴致,并不只一次地说:严中,奠定了我人生最坚实的一步。

1973年,正值“文革”时期,但历来以学风严谨而闻名的严州中学,相对来说,还算是难得的净土。虽然当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余波也波及严中校园,但是大部分师生还是能安下心来静心教学和学习。因而虽然已经过去近40年,但回忆起来,对当时的每一位任课老师,邵荣光至今还能一一说出,如数家珍……

当时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纯真无间的同学友谊,严肃活泼的严中校风,邵教授至今都有着深刻的印象,但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当时,学校成立了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自幼喜欢动手的他,参加了物理课外兴趣小组。一个力学原理,让他们“研制”出了一个精巧的杠杆动力器;一个电阻定律,同学们把它制成了一个自动控制灯……

“正是这些当时看起来并不了不起眼的课外兴趣活动,培育了我们勤动脑、勤动手、敢动手的好习惯。现在想来,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的许多行为,无不得益于此。”邵荣光说道。“记得有一次我们全校师生到大洋镇的鲁塘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活动,去之前,老师布置了我们每人回来写一篇作文。没想到,同是一次活动,同学们写的却完全不同,有写诗歌的,有写散文的,也有写成新闻题材的……五花八门,让我受益匪浅。

“因而,虽然在此之前,我念过小学,也念过初中,后来还上了大学,读过硕士和博士,还到美国去留过学,但我总认为,我的坚实的基础是在严中读书的三年中奠定的,不仅在知识结构方面,在学习方式方法上,也得益于严中老师们勤奋务实治学作风的影响和启迪。”

科研是一种追求,不是一种职业

谈起科研,邵教授告诉记者,他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科研上的。自他调入中国医学科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后,一直从事医药生物研究。1999年回国后主要从事微生物和生化药学研究进修,包括抗癌新药和抗衰老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是我国几位最有影响的向癌症和衰老病宣战者之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目前为止,邵荣光已经获得国家专利11项,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100多篇,参加编著中英文专著20几部,正在研制的各类新药有10几种。

有人说,科研是个默默无闻的行业,他说,社会上上曾经流传过“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随着国家对科研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加大,这种状况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不讲效益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但是,科研应该是一种爱好,是一种追求,不应该是一种职业,特别是不能把它看成一种赚钱的手段。因为真正的科研人员,衡量自己人生价值的是自己出了多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而不是自己赚了多少钱。邵教授说,他在美国进修期间,认识了一位美国的年轻化学研究室主任,他放弃了年薪上百万美元的待遇,放弃了继承父亲当企业总裁的机会,宁可去当一位年薪仅7、8万美元的科研工作者。

1995年,他在美国进修期间,有一次在做癌细胞增殖变化实验时,为了找准癌细胞的最佳治疗点,他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一下眼。当实验成功、实验论文在肿瘤学界有名的期刊——《肿瘤研究》上发表以后,他的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面对众多的年轻学子,他颇有感悟地说:“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我总结了这样三句话:一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以免在奋进中失去方向;而是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信心,在曲折的前进道路上不要被苦难吓倒;三是要抓住一切机会,不断进取。”(记者 陈晓波)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