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货车司机方继赓终圆文学梦
2012-02-29 14:11

白天长途跋涉搞运输 晚上挑灯夜战写小说

 

方继赓的鸿篇巨著《胭脂马奇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当代版的反间谍长篇惊险小说。“作者利用业余点滴时间进行写作,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创作,让人感佩。而《胭脂马奇案》恰有魔力让当下的人们感悟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善良和邪恶,什么是贪婪和知足,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我国,这部小说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一位著名记者对业余作家方继赓的新作在《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的简评。

《胭脂马奇案》的出版,不仅《人民日报》作了点评,《浙江日报》、《江西日报》等众多中央与省市主流媒体也相继作了点评。30多年来,方继赓在文学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默默耕耘,以他的勤奋、执著与智慧,终于圆了文学梦。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方继赓就先后发表了《秋山夜行人》、《老三号和它的主人》、《立女神像的秘密》、《望月崖飞狐之谜》等十余部中、短篇小说,其文犹如行云流水,立意深刻,让不少读者产生共鸣,赞美声不绝于耳。

那么,这位业余作家是怎样爱上小说创作的呢?他对文学创作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又是怎样一步步迈向成功之路的呢?2月2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64岁的方继赓妙语如珠,记者倾听了他白天开着大货车四处奔忙运输、晚上挑灯夜战写小说的传奇人生经历。

从小看名著 立志当作家

方继赓童年时期从淳安县合洋乡移民到建德航头溪沿村。其父是个识文断字的农民,家里藏有很多古代经典书籍和历史名著,如木刻版《天下第一才子》等罕有的古籍。父亲一有空闲,就将古代书籍中的文章念给他听,同时鼓励他好好读书,将来为社会做点事。渐渐长大的方继赓受父亲的熏陶与教导,在上学时爱上了阅读课外书籍。在初中阶段,他很快就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及《三国演义》。可以说,他的汉语水平有一大半得益于父亲的帮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方继赓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看书多了,知识的积累就多了,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俯拾即是,对提炼文字、去芜存精等均有好处!”方继赓如是说。

从小就酷爱读书的方继赓觉得,自己对书本的热爱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如果自己今后能写出一些文学作品,那该多好啊。那时的方继赓对文学的热爱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有空,他就到学校的图书室或寿昌镇上的新华书店找新书阅读,时常看书入迷,忘记了吃饭和回校的时间。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当一名作家,写出大家喜欢看的优秀作品。

1968年3月,20岁的方继赓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投笔从戎,从寿昌中学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三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他回到湘、鄂、赣交界的九宫山下,与父母兄妹团聚。不久,他进入江西九江地区一家水轮机厂工作。在那个特殊年代,很少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书籍,这令他十分苦恼。

然而就在江西工作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很有文学素养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位老师鼓励他要多看书、多写作,他又一次坚定了自己读书写作的信念。

一篇处女作 激起千层浪

1976年8月,方继赓从江西九江调入建德县物资局开车,担负着全县工农业生产物资材料的运输任务。在繁重的工作中,他始终没有放弃埋藏在自己心底的文学之梦,周围的一些人物与事件,时常在他脑海里徘徊,他总想把他们的故事写成文章,只是因工作的特殊及繁忙,使他的文学创作迟迟没有动笔。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文学的新繁荣。他一有机会就购买文学类的刊物阅读,其中《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当代》、《十月》等文学期刊,成了他工作之余最好的精神食粮。在阅读这些期刊时,他偶然发现自己熟悉的一名尚未读完初中的年轻作者,竟然接二连三地在《当代》、《十月》等杂志上发表小说,这令他深受鼓舞。1979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终于开始动手写作了,但两三个月也只能写一篇。他满怀希望地向自己经常阅读的文学期刊寄出几篇小说稿,心想,只要有一家权威刊物看中自己的作品,能够发表就是得到了编辑的肯定。在四五年的时间里,他投出了30多篇文学作品,均杳无音讯。

文学创作要耐得住寂寞,方继赓在文学创作上所付出的艰辛,连一些专业作家也摇头咋舌。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写了一篇1.5万字的短篇小说《老三号和它的主人》,寄给了《宁波文艺》杂志社。两个月后,他收到编辑部寄来的用稿通知单,不禁欣喜若狂。当他收到编辑部的两本期刊时,激动地将两本期刊紧紧地抱在怀里,像心肝宝贝一样,翻来覆去地仔细阅读。他想,自己写了那么多的钢笔字,如今终于变成了一行行的铅字,散发着油墨的香味,他觉得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白天忙运输 晚上搞创作

一个大货车司机,天南海北地在道路上奔波,披星戴月,车轮碾过万里关山。记者从一位老驾驶员处得知,物资局的司机最苦,在道路状况很差的年代,去杭州当天一个来回,到家都在晚上八九点钟左右,每月要跑十几趟。但方继赓一到家里,不管身体多么疲累,都要“命令”自己必须完成两千字的写作,而且雷打不动。他使用的稿纸全是人家弃之不用的废纸,手稿经反复修改后,再在标准稿纸上誊清,如此一年下来,可以省下不少纸张的费用。

由于创作时间有限,方继赓写好一篇小说,短则需要两三个月,长则需要四五个月。在文学创作的几十年里,他从未享受过节假日的乐趣,漫漫长夜,独自趴在家中唯一的小方桌上,与纸笔为友,与方桌为伴,每天晚上默默地创作,奋笔疾书。有时实在累得不行了,就歪在桌子上打个盹,第二天天一亮,又开着大货车出远门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我省老牌的《东海》文学杂志上,先后发表了《秋山夜行人》、《立女神像的秘密》等小说作品。他一边开大货车,一边搞文学创作的经历,在我市及杭州等地被人传为美谈。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的司机作家,在文学创作界堪称凤毛麟角。

今朝梦已圆 未来路更长

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部队出身的大货车司机,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凭着对党的文艺方针的忠实践行,在生活重压下,于1983年开始创作《胭脂马奇案》这部长篇小说。他一反当下流行的谍战作品,大胆描写当代我军情机关高级特工,秘密介入地方公安屡遭挫折的一桩刑事案件,神秘而神速地斩断超级大国伸进我军工龙头企业的黑手,摧毁长期潜伏的间谍组织,严惩卖身求荣的贪官污吏,圆满完成军方高层领导下达的任务,悄然而退。

创作《胭脂马奇案》的冲动,源自作者的一次奇遇。1981年4月,方继赓奉命赴广东珠海接取一辆进口的“丰田海狮”面包车,在上海前往广州的卧铺车厢里,与三名男性旅客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尤其是其中一位姓张的,虽已年近不惑,但丰姿俊美,儒雅有趣。他得知方继赓会写小说,就让另一位姓杨的讲了几桩十分惊险而又离奇的间谍案子。方继赓深感此为创作良材,于是每到一站,大饼油条、烧鸡烤鹅、啤酒饮料悉数奉上。两天一夜的行程,到广州站时竟已成依依惜别。可惜,20多年来,这部作品一直没有找到愿意出版的地方,但他仍不死心,不知疲倦地到处跑,在朋友的帮助下,于1992年隆冬时节,背上稿子上北京,找到时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的陈钧老师。陈钧听了方继赓的叙述后,在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荐10部军事题材的长篇小说并安排出版时,将《胭脂马奇案》列在其中,并下发了简报,后因变故作罢。

如今,方继赓同志饱含心血创作的《胭脂马奇案》终于出版了。记者得知,方继赓已开始整理《胭脂马奇案》的下集,力争尽早出版,让更多的读者知晓故事中几位神奇人物的最终结局。同时,他希望把自己的这部长篇小说拍成电视连续剧,因为书中众多场景的原型就是本市的一些景点。他说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建德,宣传自己的家乡。

相关链接:方继赓,现年64岁,建德人,业余作家,自称是草根作家。曾当过兵,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退伍后在江西九江地区开车,后来调入建德物资部门做驾驶员。曾任建德市物资公司经理。

方继赓一直热爱写作,曾在多家省级文学专业期刊上发表过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品有:《秋山夜行人》、《老三号和它的主人》、《望月崖飞狐之谜》、《立女神像的秘密》、《胭脂马奇案》等。

1985年方继赓加入杭州市作家协会,成为正式会员。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正式会员。

(记者 宁文武)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