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
2013-01-27 17:56

 

——记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建德人杨斌

 

波澜不惊求学路

杨斌教授是乾潭镇乾潭村人。1979年,8岁的小杨斌上了当地的村办小学,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小学一年级时,因为从未上过幼儿园,家里也无人教导,结果语文课拼音听写大多不及格。看着坐在教室里老像要哭似的小杨斌,老师去找杨妈妈谈,说这孩子太嫩了,是不是让他再读一年啊?结果杨妈妈说,他就是那样儿,让他念吧。

就这样,杨斌磕磕绊绊地上了二年级。

没想到小萝卜头从二年级开始开窍了,一跃成为全班第一,甚至在区里统考得了第一,拿到了平生第一张奖状,成为当时只有百人左右的村办小学“一宝”。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了班长,当了大队长,区里统考时常拿第一……小学毕业时考上了新安江中学初中部,三年后,又考上了当时的重点高中严州中学。1990年,杨斌以凤毛麟角之姿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要知道,在当时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情况下,要考上这样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

从那以后,杨斌的天地焕然一新。四年本科毕业后,杨斌直接考了硕士,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硕士毕业。毕业前夕,学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让他留校任教。1996年夏天,他便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并同时念博士。

然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

杨斌在中国人大教了两年书,也读了两年博,但这博士生终于是念不下去了。究其缘由,在同一个系同一学校呆了八年,杨斌觉得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可以学了。于是,他决定出国。在花了很多精力补习英文,考了托福和GRE之后,1998年9月4日,杨斌放弃了国内一流大学的教职,放弃了国内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来到了美国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亦喜亦忧求职途

2002年5月,美国波士顿依然寒冷。

杨斌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已经念了4年博士,奖学金也已经拿了第4个年头。按常规,一般大学会按照博士生上一年的成绩和表现给予下一年度的奖学金,但一般只给三年。为照顾杨斌这个远方的优异学子,东北大学已经破了特例,给了他4年的奖学金,但博士至少还要两年才能毕业,接下去两年靠什么生活?那就得找工作!

文科的博士,除了去大学当教员,几乎没有其他工作岗位。在做博士论文的同时,杨斌给几所招聘临时教员的大学投了申请材料。几天后,系里的秘书告诉他,有一所大学找他电话面试。这可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啊,把杨斌高兴得,立刻回家就和对方联系上了,并且啥也没准备,当即就开始了电话面试。这可是个致命错误,啥都没准备,连介绍自己的研究都磕磕巴巴的,自然回答后面的问题都一团糟。显然,第一次机会与杨斌擦肩而过。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杨斌便找了有经验的师兄,虚心请教求职经验。接下来的日子里,杨斌开始做笔记,罗列问题,想象答案,并一个人默默排演。

然而,2002年,波士顿早春就开了一次花……

就在杨斌后悔懊恼失去第一次机会的时候,却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他,与工作无关。位于夏威夷大学的《世界历史》的主编给他发了一份邮件,初步决定接收他的投稿《马,白银,海贝:全球视觉中的云南》一文。这让他的导师以及师兄们都为他感到高兴。

相对于理工科来说,文科的学者要想在世界级的刊物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实在太难了。理工科的一个试验,哪怕一页半页,几乎都能发表。而文科类的,比如历史,世界级的刊物只有几个,没有月刊,季刊就是最频繁的了,一年最多四期,每期也只有4—5篇文章,每篇至少30页以上。全美有多少研究亚洲历史的学者,还有欧洲澳洲和其他地方的学者呢?在北美,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博士,第一篇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往往是在博士毕业后的一两年才能发表。而杨斌的《马,白银,海贝:全球视觉中的云南》一文在博士毕业前一年就被《世界历史》接收了,2004年9月在他博士毕业的第一个月刊出,整整42页,是那期的首篇。

文章是被接收了,这是杨斌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可工作仍然没有找到。幸好,又有一所大学给了他面试的机会。这次面试,杨斌准备充分,信心满满,学校也对他很满意,过了两天就给他打来电话,准备聘用他。然而这次,杨斌被卡在了“申请工作签证”上。理论上,在美就读的国际学生是不允许工作的, 也不能申请工作签证。几经努力,他仍然没有办法通过国际学生办公室的许可,只有放弃了这个好不容易得到的机会。

眼看暑期打工的钱已无法维持他继续写博士论文了,此时又有一个机遇来临。

2003年6月,杨斌曾在历史网站中看到一则广告,说新加坡政府教育部设立的亚洲研究所当年设立了一个奖学金,专门用来资助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生写博士论文。他就把申请工作的材料改了改题头,寄了出去。没想到8月初,他便收到了亚洲研究所的信,告诉他,他们同意他申请的博士论文写作资助,决定给他一年的时间写论文,不过,必须去新加坡。2003年11月,杨斌离开美国,去了新加坡,同时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申请。

2004年是杨斌的丰收年。3月,他的博士论文已差不多完成,而美国佛吉尼亚州的威廉玛丽学院也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威廉玛丽学院是全美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其历史仅次于哈佛。有惊无险地,杨斌终于在威廉玛丽学院谋得了一份一年的教职。同年,他的论文《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云南的形成,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通过答辩。在办毕业手续的时候,适逢学院的副院长经过,学院的老师高兴地告诉副院长:“这是本院最优秀的毕业生,因为他要去威廉玛丽学院教书了。”更令人欣喜的是,2005年1月,杨斌接到美国历史协会的通知,他的博士论文获得当年美国历史协会主办的Gutenberg-E(古登堡—E)奖。这个奖项当年全世界只有8人获奖。

上下求索风云间

2005年底,几经辗转,杨斌被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邀请面试,并成功拿到了这个职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不仅是亚洲也是世界名校,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工作当然也很忙碌。就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杨斌的研究更上一层楼,他的博士论文在2008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又一篇学术专著《中央,地方政府,族群和云南的民族识别,1950年代-1980年代》在2009年5月的《近代亚洲研究》期刊上刊出;《不回家,宁可死!1978-1979年西双版纳知青请愿运动述评》在2009年6月的《中国季刊》上刊出,并入围当年原创论文奖;《南方的瘴:疾病构建,环境变迁,和帝国的融合》在2010年夏《医学史公报》上刊出;《兴起与衰亡:海贝在亚洲的经历》又在2011年的《世界历史》上刊出。这些期刊都是国际上关于中国历史、亚洲历史、世界历史或者医疗史的顶尖学术刊物。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这样一所世界综合排名前30的名校任教,除了不断在世界级刊物发表文章,还要如何立足?那就是取得终身教职,证明自己的价值!

国外大学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在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任教的六七年之内没有取得终身教职,这个人就会马上被解聘,卷铺盖走人。终身教职的申请需要经过系、学院、学校各个层级的审核, 最后由国际上六名和申请人研究领域相关相近的专家学者匿名评审,只要有一环不通过,整个申请就可能被否决。杨斌在短短的4年半后就取得了终身教职,就是因为他的研究成果突出,在青年学者中比较少见,这实在是件很值得自豪的事。

这些年,杨斌时常回国,不仅与国内一些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也去各地找寻最原始的历史资料。这次回国,他就是趁新加坡国立大学放寒假之机,去了几个大学做讲座,还去了云南等地采风。杨斌心系家乡,繁忙之际,还抽出时间,给家乡——乾潭初中的孩子们上了一课,让该校的师生受益匪浅。

季风之北,彩云之南,杨斌在他热爱的路上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