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半个世纪支宁岁月——李爱姣回忆宁夏支边往事
2013-04-07 11:58

 

1959年5月,建德539名青年支宁,目前仍有四五十名扎根边疆。

 

54年前,539名建德热血儿女响应政府号召,告别亲人故土,北上宁夏屯垦戍边;54年后,几十名依然坚守在塞北边陲的建德儿女,历经岁月雨雪风霜和各种艰难困苦,从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融入宁夏第二故乡,变身古稀老人,她(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依然熠熠生辉。

4月6日,在梅城镇望山村,记者见到了53年前离开建德到宁夏支边回乡探亲的李爱姣奶奶,李奶奶今年已经73岁,十几年前从宁夏中宁电厂退休,定居中宁。李奶奶头发花白,前几年因为中风,腿脚不利索,都说“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可李奶奶因为长期在塞外,不仅家乡话不会说,连听都听不懂了,“这么多年在宁夏没有机会说家乡话,方言都退化了。”李奶奶对记者说。

1959年,年方19虚岁的李爱姣,和别的农家女孩一样,砍柴、放牛、摞猪草等农活什么都干,上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而且寄居在别人家里,生活贫困交加。“她胆子抛天,什么都不怕。”一旁的哥哥这样评价她。恰恰这时建德县政府动员青年到宁夏支边,李爱姣报了名,经过政审等,过了将近半年,1952年5月2日,李爱姣等349名建德青年跨上北上的列车到宁夏支边。

原建德市旅游局副局长乐祖康当时在建德县委宣传部工作,因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央决定抽调浙江10万青年支援宁夏,建德市成立了“支宁办公室”,乐祖康被抽调担任“支宁办公室”副主任。他告诉记者,第一批支宁青年全部是他经手的,第一批全部是单身男女,从动员、报名到走访、政审等各个环节,他是每位支宁青年家里都走过,跟其父母谈过话。半年后的1959年5月2日他亲自送她(他)们到宁夏的,建德全县539名,和东阳县1000多名支宁青年一起乘坐同一趟专列到宁夏。建德对口宁夏金积县,支边青年还算安置得好的,大都安置在金积县工厂、商业系统,最差的安置在巴浪胡农场。中央原先决定抽调10万浙江青年到宁夏,5年完成。建德第二批支宁青年是李德方送去的,大概也五六百人,前两批送去的大部分逃回来了,所以两年以后就不搞了。“据我所知,建德大概还有五六十人留在宁夏。”乐祖康回忆。

李爱姣就是扎根宁夏的五六十位建德儿女之一。她回忆道:“我们去的时候是准军事性质的,建德县发了被子、帽子、鞋子,每个人还带了十斤烧饼路上吃。”到金积县,李爱姣被安排在巴浪胡农场。

“刚到宁夏时,气候、生活各方面都不适应,宁夏风大,刚开始没有水,当地人不洗衣、不洗澡,洗脸用黄泥水,只有我们浙江人洗衣服,因为缺水,洗脸、洗澡、洗衣都成了奢望。再一个浙江人吃米饭,当地人以吃馒头为主,也不习惯。从1962年开始,我们种稻子,放黄河的泥浆水灌溉。”因为生活不习惯,到宁夏后每天都有支边青年偷偷跑回浙江。“我么因为个子小,思想积极,后来到文宣队,和同样是浙江开化支宁青年方焕兴谈恋爱结婚,逐渐安定下来。”

李爱姣先到巴浪胡农场,后调到被服厂,先锁扣眼,后开发票,1972年她调到中宁电厂做运行工,1976年到电厂车间当保管员,直到退休。李爱姣育有三女一儿,都在电厂工作。

到宁夏54年,李爱姣只回建德四次,大女儿出生后来过一次,母亲生病住院来过一次,母亲去世回家奔丧一次,加上这一次回乡探亲。

李爱姣介绍,建德第一批支宁青年她知道的还有三位女的在宁夏成家立业,扎根边疆。梅城的穆金香退休后定居吴忠市,三都的胡月英在宁夏畜牧局退休,目前跟儿子定居北京,马目的陈竹荣先在商业系统,后调到建筑工程公司,最后在青铜峡市的大坝电厂退休。

大半辈子献身北国边陲,李爱姣已经深深爱上那片热土。“现在宁夏好得很!银川、吴忠、中宁都是高楼大厦,不比江南差,我退休工资有2800多元,子女工作都很好,我感觉很幸福!”说到现在的生活,李爱姣一脸的满足。(记者 王庚鑫)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