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九旬老人的诗意晚年:写诗才是最快乐的事
2014-10-28 15:22

自费创作五本诗集,免费送出3000余册

九旬老人的诗意晚年:写诗才是最快乐的事

 

“辛勤实干早闻名,重任咸成令众惊。

文革无辜遭侮辱,而今有幸获佳评。

坚持锻炼身弥健,热爱吟哦脑益清。

古律新声讴盛世,弘扬国学我心萦。”

这首《九二耄翁抚今追昔感赋》是92岁高龄老人朱宝彦先生今年写的,他将自己年轻时辛勤工作,老来坚持锻炼、创作诗词、弘扬国学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

朱老先生家住溪头社区,当了39年数学老师,74岁时重返课堂,当起了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开始了他创作诗词的晚年生活。生活中的点滴都是他的好题材,他由数学老师,摇身一变成为“文学大师”。

朱老先生1982年从新安江中学退休,退休后先在新安江中学校办工厂工作了13年,1995年工厂改制,朱老先生离开了工厂。工作了一辈子,突然空下来,他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有幸,1996年他进入老年大学后,接触到了国学,发现这门学问博大精深,越往深学,他越有一种使命感,想将国学发扬光大,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从此,他研究上了诗词。

从教数学到玩上文学,这个大转变,给朱老先生带来了压力。刚开始学写诗,真有些困难,诗词的平仄弄不明白,他便叫在北京《人民日报》工作的妹妹为他买书,妹妹很快寄来一本《诗韵易检》,他就对照书上的知识一边学习一边寻找规律。这本工具书在朱老先生十几年的翻阅下没了封套,扉页也破了,但一直在他的书桌上。

朱老先生学习能力很强,很快摸索到了诗韵的一般规律,还当起了诗律班的班长。1997年香港回归,朱老先生作了自己平生第一首诗。

“国弱明珠失,邦强赵壁归。

百年奇耻雪,华夏喜扬威。”

这首诗一出,老师同学都称好,这增强了他的信心。从此,朱老先生喜欢上了作诗,并一发不可收拾。同年,他在老年大学组织起了“新安笔会”,一学期两次,每次都有六七十名热爱写诗的同学参加,大家在现场作诗,然后将诗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朱老先生当了6年班长,组织了12次“新安笔会”,一次都没有落下。他还常常当“老师”,帮助同学一起进步。

2008年,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朱老先生开始整理自己的诗集。2009年5月,第一本诗集正式出版,送给亲友阅读后,大家都说好,朱老先生备受鼓舞。此后,朱老先生每年都会出一本诗集,将自己一年来创作的诗词中的好作品加中整理,编辑成册,免费送给学校、诗词协会、文联和同学亲友们。今年7月,朱老先生的第五本诗集又出版了。这5本诗集都是朱老先生自费出版的,共3000余册。他说:“我年纪大了,出版诗集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出名,就是想将中国文化发扬出去。”

多年来,朱老先生也犹豫过,要不要继续写诗。关心他的亲友都劝他,90多岁的人了,不要再费心费力去写诗出版诗集了,对身体不好。每年创作诗词花的钱也不少,不如拿这些钱去买点保健品,况且学习书法或国画也可以弘扬国学。朱老先生也曾听从亲友的劝说,练了一段时间的书法,但他总觉得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悖,于是又重新回到诗词创作上。

爱上写诗后,朱老先生积极参加各种诗词大赛和征文活动,获得各种奖项180多次,并获得格律诗词大师、中华杰出著作家等称号。他的作品还散见于《中华当代绝句选粹》《当代百家律诗佳作选》等三十余种诗词刊物上。

在朱老先生眼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感悟心得、报纸新闻都是诗作的灵感。每天,他都要从水韵天城的家跑步到洋安大桥,再返回家。他说,跑步对他写诗有莫大的好处,不仅锻炼了身体,一路的风景也都是好题材。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我要保证身体健康,继续写诗,继续弘扬社会正能量。写诗,是我下半辈子最快乐的事!”

(见习记者 吴燕 实习记者 纪婕妤 通讯员 唐建浩)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