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陶善海:手工织补 破衣无痕
2016-04-21 13:49

不知从何时起,新安江城区避风塘路口出现了一个手工织补摊,许多市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不小心弄破的羊绒大衣、西装、羊绒衫拿去补,拿回来一看,破了的地方几乎看不出来。慢慢的,这个小织补摊在新安江生存了下来。

来自安徽的陶善海就是这个织补摊的男主人,今年36岁。从2008年孤身一人闯荡新安江,到现在一家四口在新安江买房定居,一晃已经过了9年。之所以会选择手工织补这个冷门行业,陶善海说,一方面是因为文凭有限,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也是受家庭的影响。

陶善海的织补手艺是祖传的,父亲是他的织补启蒙老师。记得小时候,忙完农活的父亲总会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给自己和家人补衣服。父亲拿出一个类似绷布的圆环固定在破洞周围,粗糙的双手捏着细小的针头在衣服间穿梭,纱线在父亲的针下交织着填满衣服的缺口。那时候,陶善海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做织补,有时父亲会给他讲解织补的方法,兴致来了还会叫他也补上几针。虽然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父亲无法靠织补养活家人,却教会了陶善海这门手艺。

在陶善海眼里,织补是用手艺说话的,补完的每件衣服都是他的作品,顾客在看到衣服点头的那一瞬间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刻。“想成为好的织补师傅,只有不断了解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织布方法,才能补出让顾客满意的衣服。”入行没多久,一位顾客拿着一件灰色西装找上了门。这件西装的袖口破了一个洞,面料的编织方法是陶善海第一次遇见的,而面料中灰色纱支掺杂了白色纱支又给织补增加了难度。陶善海没有拒绝这单生意,他对着衣服面料仔细研究了一天,哪里该压、哪里该挑他都用笔记在纸上,并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想象纱支的走向,一次又一次演练织补方法。三天后,顾客来拿西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后来,这位客人就成了陶善海的常客。现在,陶善海也会碰见没补过的面料,他对这些面料的态度就是两个字——“破解”。

从顾客手里接过一件衣服,陶善海首先看的是织物的结构。织物一般是由经纬线相互垂直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根据纱支的粗细和纹理不同,织补的难易程度也会不一样。纹路越细密、纹理越复杂,织补起来就越费工。《红楼梦》里《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故事让很多人见识了织补的神奇,但在陶善海的眼里,晴雯的织补应该算简单的,因为那时的织物比较粗,不像现在的面料越来越精细。“羊毛衫、羊绒衫比较容易补,t恤、西装就会比较难。”

了解了织物的结构后就是配线或取线。有的衣服无法配线,就只能从衣服上就地取材,比如从底边和裤兜等隐秘的地方取。而后便是动“针”格的了,根据织物的纹理补上断掉的根纱,断多少就要补上多少。“一般绿豆大小的洞要用黄豆大小的面积来织补,这样才能补牢。”陶善海如是说。

许多人都会保存一些承载着记忆和感情的旧衣物,帮顾客织补这样的衣服,也是帮顾客留住一份念想、一份情谊。在陶善海的织补生涯中,也帮客人补过一些有特殊意义的衣服。一次,一位60多岁的老人拿着一件老款军绿色西服找到了陶善海,这件西服的袖口破了一个碗口样的大洞。“那件衣服看着挺旧的,要补好得花不少钱,我给客人报了价,也劝他算了。这位男士开始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要补,他说这件衣服是父亲留给他的,有纪念意义。”陶善海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帮老人补好了这件西服。当老人拿到几乎看不出补过痕迹的西服时,眼里泛起了泪花。

陶善海透露,织补是一个冷门行业,新安江能够织补各种面料的只有他们一家。除了手工织补各种衣物外,他还会补羽绒服和机器高温压补皮衣。“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毕竟价高的衣服补起来才划算。这两年回头客多了,一年能够赚五六万。”陶善海说,一年中就冬季4个月忙点,天热的时候生意清淡很多。所以到了夏天,陶善海会把织补摊留给妻子照顾,自己再找份工作贴补家用。

虽然陶善海的织补手艺不错,但他并没有打算让儿女继承他的手艺。他更希望儿女能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走一条和他不一样的道路。也有不少人找到陶善海,想学羊绒衫的织补方法,都被他拒绝了,他说,和家族成员有过约定,不能随意收徒。

(记者 李文慧)

 

 

责任编辑: 方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