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平民英雄郑建祥
2016-06-17 08:39

人生就是不断地做出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是保全自己还是舍生取义?

在横路山体滑坡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一个普通村民,在生命最危急的几分钟内,他不假思索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用手机拨出4个示警电话,为其他村民的安全逃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是自己却在营救母亲时消失在倾泻而下的山石中。他就是43岁的郑建祥。

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横路自然村,通过走访郑建祥生前的亲朋好友,还原了这位平民英雄的人生片段。

面对天灾,他拨出生命中最后4个电话

灾难过去后,只要天气晴好,郑建祥的弟弟郑建昌就会爬到被山石冲毁的老屋废墟上,寻找还能用的东西。

这个位于半山腰的老屋,还是在他爷爷手中建起来的,到今年已有47个年头。土墙结构的房子用几块木板隔成了两层,上面放杂物,下面住人。但是现在,房子已经完全看不出曾经的模样,坍塌的墙壁、房梁和瓦片和散乱的各种生活用品混在一起,无声地告诉人们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灾难。

“如果哥哥当时不打这么多电话,直接带着我们,肯定能跑出去。”直到现在,郑建昌还经常在想,如果哥哥当时没有作出这个选择,一定能够在那场灾难中生还。

近半个月来,郑建昌没有睡过几个安稳觉,只要闭上眼睛,他的脑子里就会出现母亲和哥哥的样子,以及灾难当晚发生的事——

那天傍晚时分,郑建昌回家时,哥哥郑建祥正在清理屋后排水沟内的淤泥,屋内的桌子上摆好了他烧的晚饭,以及一根点燃的蜡烛。一直到郑建昌睡下,他也没看到哥哥去吃饭。

再醒来时,耳畔就是哥哥急促的喊声:“房子要塌了,快点背妈到村里去!”此时,房子外面传来了山石滚落的声音,老房的墙体开裂了,地基也拱了起来。郑建昌顾不上穿衣服,赶紧按照哥哥的话,背起母亲就跑。

在准备撤离时,郑建昌清晰地记得,哥哥依然在拨打电话。几分钟里,他打了四五个电话。这些电话有的打通了,有的却没打通,但是只要接通他就会大喊:“快跑啊!思古尖整块塌下来了!”

思古尖,就是老屋背后的那块山地。兄弟俩和母亲急忙跑出家门,屋顶的瓦片突然滑落下来,将父亲和他们三人隔开。父亲向另一条路跑去,郑建昌背着母亲,脚却卡进了地面的裂缝里,母亲因此翻倒在地。

见状后,郑建祥急忙上前拉起母亲。山坡上的土石汹涌而至,将郑建祥和母亲冲入了地下深渊。还没等郑建昌反应过来,身后就只剩下土石埋没后的黑暗,再也看不到哥哥和母亲的身影。

接到郑建祥示警电话的幸存者郑有明,至今在手机里还清晰地保留着当晚的电话记录。

正因为这个电话,郑有明一家5口人才有时间向安全地带转移。他们前脚刚跑出房子,后脚山体上的泥土就倾泻而下,将房子完全掩埋了。

“如果没有他的电话,可能我们全家都没有了。”郑有明黯然地说。

同样接到郑建祥最后拨出电话的郑寿荣,也依然清晰地记得彼此间的对话……

建祥:“山上倒下来了,房子裂开了,快叫村领导来救。”

寿荣:“我们马上进来,你快逃命,叫上你爸爸妈妈,顺便通知下有明。”

建祥:“已经通知了。”

电话挂了,5分钟后,骑电动车赶路的郑寿荣又一次接到郑建祥的电话。

建祥:“房子倒得很厉害……”

寿荣:“你怎么还没逃?”

建祥:“我爸妈还没安顿。”

寿荣:“如果实在照顾不了,你就自己逃。”

建祥:“好、好、好……”

郑寿荣没想到这几声“好”是郑建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当时正在双坑口自然村的郑寿荣,离发生灾难的地方不到800米。等他赶到时,他听到了这辈子最恐怖的声音:瓦片掉落、石块滚落、房屋轰然倒塌、树木折断爆裂……

“嘟嘟嘟……”再打过去时,郑建祥的电话已经接不通了。

郑寿荣说,如果郑建祥的第一反应是自己逃,而不是给邻居打电话、不是去扶母亲、不是告诉村里救人的情况,他肯定能逃出来。说到这里,郑寿荣突然提高分贝:“要知道七八分钟能跑一里多路呀!”可是没有如果。

16岁成家中顶梁柱,生前还在备考工程监理师

6月5日,是郑建祥和他的母亲储小妹出殡的日子。

在当天数百人的送行队伍中,除了当地的村民以及亲朋好友,还有郑建祥的工友。他们都自发前来为郑建祥送最后一程,长长的队伍一直从公墓前排到了山脚下。

负责联系工友和传递消息的卢平,比郑建祥大一岁,不但是郑建祥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也是领着他做工的师傅。

灾难发生当天,卢平正在桐庐一处工地干活。5月29日凌晨,他接到妻子打来的电话,称建祥一家的房子被埋,人也被埋在下面。得知消息后,他立马赶回老家。当天,他的电话成了工友们的热线,接通后工友问的第一句都是“情况怎么样了,人有没有找到,现在能进去吗?”焦急的语气,透露出的是工友们真切的关心。

郑建祥16岁那年,和许多普通的农家子弟一样,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初中毕业就告别了学校。“他其实也想继续读书,曾经埋怨我没能继续供他上学。”对于儿子郑建祥,父亲郑国清心里还是有些愧疚。他说,从小到大,郑建祥的学习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模拟考试的成绩完全能够上高中,但家里实在困难,无奈之下郑建祥决定放弃中考,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

在郑建祥18岁那年,他决定出门闯一闯,跟随工程队去了江西,这一去就是三年。由于离家太远,他一直无法放心家里的生活。于是,他又从江西回到建德,找到卢平,跟着他一起开工。

郑建祥好学向上的性格并没有埋没在辛苦的工作中。在工地上,郑建祥接触到钢筋工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初,他也只是按要求做些切割、安装的活,看不到工地上的图纸。郑建祥就自己琢磨,在工地上偷偷看一眼图纸,记在心里,从不多的生活费里匀出一部分买专业书籍,对照实际工地来学习。在每天繁重的工作后,他总要学习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坚韧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不久之后,郑建祥就成了工地上的钢筋带班师傅,给他一张图纸看几眼,他就知道该用什么钢筋、多少钢筋,工友们谈起他的手艺都竖起大拇指,连当初带他入门的卢平也由衷地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年,郑建祥还自学考出了中级钢筋工职业资格证,拿到了每个月8500元的稳定工资,生活蒸蒸日上。

出身在农村的郑建祥,总能特别体谅农民造新房的困难。从2010年起,他参与建造过横路村90%以上的新房,每次干活他和弟弟总会给户主免去一些工钱。他对弟弟说:“我们力气用了还会再有的,给他们造房子第一天就当是帮忙,不收钱。”

在工友的眼里,郑建祥是一个负责而且敬业的人。工友陈慧回忆起郑建祥时总会眼眶发红:从没见过他发脾气,就算别人做错,他也不会红脸,只会耐心地教导。她说:“有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工友想加加班,多干点活,但是做到一半发现有一个地方看不懂,就打电话问郑建祥,他二话没说就连夜骑着摩托车到工地上来帮我们解决了问题。其实这都是郑建祥分外的事,但是只要有人问他,他从来不知道拒绝。”

2012年,郑建祥第一次独立分包某建筑工地的钢筋活,带着7个工友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工程。但是在结账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到手的工费与当时协议上标注的有2万多元的缺口。当时已临近年关,为了让跟着自己一起干活的工友都能拿到承诺的工资,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全垫了进去,也没有告知大家其中的原因。

“今天,去杭州买了全套的101图集,和相应的辅助教材。2014年11月22日。纪念一下。系统化学习,加油郑建强!向监理工程师迈进!”这是郑建祥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也一直没有停下求知的脚步。正是这种敬业诚信的品行,赢得了每一个和他共事过工友的敬佩,也向他周围的人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沉默寡言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真水无香,是郑建祥的QQ名,源于老子《道德经》的内容——真水无香,真人,无智,无功,亦无名。

正如水的柔和,郑建祥的谦卑和不争,是村民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

由于家庭困难,郑建祥的母亲储小妹虽然疾病缠身,却一直没有去求医。等郑建祥攒够钱带母亲去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股骨头早已坏死,后来右手手指也蜷缩了,连切菜都不能。郑建昌说,最近两三年,母亲甚至连三百米开外的大会堂都没能踏足。

消息灵通的村民得知评上残疾可以享受一些生活补助,就劝郑建祥去给母亲评一个,父亲郑国清也希望儿子去跑跑,以减轻家庭负担。

“他(郑建祥)总是说母亲有两个儿子,用不着残疾证。”村民郑禄荣从郑建祥嘴里得到这样的回答,他明白郑建祥是怕给村里添麻烦。

由于从小爱好书法,郑建祥成了村里能写一手好字的文化人。每年春节前,他总会给每家准备一副春联送过去。“农村的春联,除了贴大门,后门、柴间、灶台上都要贴一副,村民都找郑建祥写,要得多了,就给些纸的本钱。”邻居何有娇指着大会堂说,里面贴的对联也是郑建祥的手笔。

“别人有事叫他,一喊就应,自己却从不麻烦人家。他最喜欢吃红烧肉,馋得紧了偶尔会买肉来让我帮忙烧。”卢玉梅说,最常见郑建祥吃的是面条和烧饼。

在横路这个小村,夜晚熄灯最迟、平时人气最旺的是郑建祥家。

熄灯迟,是因为去他家看书、下象棋、玩电脑的人多;人气旺,是除了村里的大人,孩子们也喜欢去他家,学习书法、下五子棋、看小说、玩电脑。等人潮退去,郑建祥才打开自己喜爱的书籍阅读或是看专业书、琢磨业务。

钱有良是郑建祥二十多年的棋友,每次去郑家下棋,郑建祥都会泡好茶、摆好水果和零食。来郑建祥家的人多,一个月下来各种开支不少,徒弟郑涛总是替师傅心疼,一年到头招待村民的开支至少也要几千块钱。

有人劝郑建祥少花点钱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可他不应。在郑建祥的QQ空间,记者发现了他写的一段话:真心真意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成熟,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排解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困惑与迷茫,哪怕只是倾诉的对象也乐意。朋友?知心朋友?哥哥?真的很幸福,帮助别人真的很快乐!

帮助别人,郑建祥是快乐的,而畅游在书海中的他显然也是快乐的。

很少有人知道,郑建祥有个笔名——铁孤楼居士(音),平时喜欢写一点文字,即使辍学后,他依然坚持投稿。受余杰《火与冰》的影响,他的微信亦取“火与冰”之名,他发在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偶有流露出孤寂之感,正如余杰在《火与冰》中所言——孤独就是篱笆,有了篱笆才能有自己的园地。或许在书的世界中,内心孤独的郑建祥才能找到同伴。

生活的苦寂,被郑建祥熬成了探究生命真谛的一碗“鸡汤”。金庸、雨果、莎士比亚等中外作家的名著,帮助他解剖人性;中医、养生书籍,是他照料家人的依据。他阅读书籍之多,常为村民惊叹。父亲郑国清至今还在念叨,别人出门打工带回来的是工资和行李,而他挑回来的是近100公斤的书。书店、夜市书摊,是他工作之余最常跑的地方。

“身在茅屋胸怀天下,人穷志不穷;虚心而学实心而行,铁棒磨成剑!”郑建祥2011年5月30日写下的这段话,何尝不是他内心的表达!

一张“百福图”,道出他最大的心愿

采访时,郑建昌带着记者沿着滑坡,回到已经变成废墟的老屋。

路很不好走,几乎一步一滑爬上去的。一边走,郑建昌一边向记者描绘原本通向家里的路,那是一条不到一米宽的土路,就这土路,还是哥哥拓宽的。现在,这条路只剩下小半段,完好的一端通向村民郑东钱家门口的平台。灾难发生时,他们本来准备先逃往这里。事实证明,如果能够安全地跑到这个平台上,他们一家就能够获救。郑建昌说:“也许生与死就是这两三米的距离。”

在老屋的残垣断壁中,郑建昌一遍遍地搜寻有用的东西,突然一抹熟悉的红色映入眼帘,那是哥哥堂屋里悬挂的“百福图”。

“‘百福图’,是哥哥写的一百个各种字体的福字,以前经常写给亲友,后来家里就剩这么一张了,挂在堂屋里。”郑建昌沉着声,用手抹去“百福图”上的污渍,庆幸哥哥当初用了塑皮封上,才得以在灾难中完整地保留下来。

成长时期的艰辛,让郑建祥一直有个心愿——奔向幸福。而这幅珍藏的“百福图”,代表的正是他对幸福的向往和寄托。幸福对于他而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建新房,为弟弟娶个媳妇。

新房的选址在外垄自然村一块自留地上,兄弟俩有时间就去平整。到今年春节,建房审批终于下来,房屋地基也打好了,郑建祥特别高兴,还跟卢玉梅开玩笑说,大姐,等我新房建好了,就帮我说个老婆。

卢玉梅顺口就应了下来,可没想到,新房没建好,郑建祥就走了。

废墟里,郑建昌用手抚摸着“百福图”,轻声说:“我们还是想在哥哥选好的地基里建房,‘百福图’也带过去。”

重建家园,完成哥哥的心愿,郑建昌耳畔似乎又响起哥哥的话——只要肯干,就会有的。

平民带给我们的感动

郑建祥在灾难中舍生取义的行为,感动了许许多多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也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关注。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专门作出批示:郑建祥的行为令人感动,要大力宣传他的精神。

也许,更多的人是因为郑建祥在生命最后几分钟中的义举而认识他,但是,通过采访他的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能挖掘出他身上更多动人的细节,也让他的形象更加完整和真实。

正如他在日记里写的话:生命如此灿烂!爱情如此美妙!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消沉?心中有爱有牵挂!多好!为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奋斗!自强不息!

郑建祥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毫不起眼的一个普通人。他的出生很一般,职业也很普通,但他却能在艰辛的生活中展现出美好的品格。他既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以朴素的情感和良知,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执着坚守的担当与责任,默默地、真诚地为家人、为身边人尽一己之力。

(记者 胡燕群 龚一桦 吴燕 许崔喆仁)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