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创业故事

微信扫一扫分享

昔日建筑工 今朝养殖户大同丰畈村青年夏余平探求泥鳅养殖新路
2011-12-05 15:39

 

在外当了20多年建筑工的大同丰畈村青年夏余平竟然放弃高额的收入,回乡投资俗有“水中人参”之称的水产品泥鳅养殖业,力争发展现代水产品实现第二次创业。如今,夏余平经过短短几年的刻苦努力,通过一边科学养殖、一边实践探索,做精做强做深泥鳅养殖规模。目前,他已投资50多万元,建起50多亩水面的泥鳅繁育场,已带动周边五六户农户在家门口从事泥鳅养殖业,面积达200多亩。

今年44岁的夏余平自初中毕业后,就离开家乡,当起了一名建筑工人,几年之后,他先在新安江城区闯荡,而后又辗转到杭州、江苏等地从事建筑工地的承包等业务,一年收入达十多万元。可到了2008年时,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业遇到很大的冲击,夏余平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所承包的一些工地上,拖欠工资的现象十分突出,许多工人不能按时拿到工钱。这时,夏余平想,如果继续从事这一行业,资金链一旦出现短缺的现象,将会导致自己的前途变得十分渺茫。就在他停业之际,一位朋友告诉他,现在江苏一些地方养殖泥鳅的前景很好,效益不错,何不转计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在这位朋友的启发下,夏余平发现建德专门从事养殖泥鳅的农户不多。于是他立志回乡,放弃一年十多万元的收入,利用多年的积蓄,准备在家乡建一个像模像样的泥鳅繁育养殖场。

起初,夏余平父母得知他重新回乡从事农业生产时,都坚决反对。他们一致认为,夏余平在外当建筑工地的小老板,一年挣个十几万元钱,是很轻松的事情。再说,他现在要重新回来翻泥巴从事农业,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里来,雨里去,既辛苦,回报又少,这又何苦呢?他的父母及妻子都埋怨他的这一想法。尤其是一些熟知的朋友也这样三翻五次地劝说他:“农村里的青年人,一个个都争相往城市里跑,你咋又重新回到田野里发展农业,有这么容易的事吗?”

“隔行如隔山”,夏余平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自己看准的行业,一定要去努力实现,哪怕是失败了也问心无愧。自2008年底,对于养殖泥鳅技术与从事农业一窍不通的夏余平花了两万多元,不光亲自到四川咸阳学习养殖泥鳅繁育技术,还经常前往江苏等地,向有经验,有技术的养殖专家与能手请教,终于对养殖泥鳅的整套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

经过几个月的在外学习取经,信心满怀的夏余平先后投资50多万元,在该镇的丰畈村、劳村村等地建起了50亩泥鳅养殖繁育场。他觉得,养殖泥鳅就要从繁育幼苗,培育幼苗开始,这样才能做大做精做深水产养殖业的规模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业。

每到春、夏、秋这三个季节,是养殖泥鳅最繁忙的季节。天刚蒙蒙亮,夏余平就从养殖场里一间临时搭建成的简陋工棚里出来,仔细地观察池塘中的水温,肥水,饵料等情况,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他一方面结全外出学到的养殖技术,另一方面就是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将这些经验与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养殖业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2009年9月,夏余平在查看池塘中泥鳅生长时,看到几十万尾泥鳅小苗飘浮在水面上,有的已死亡。这时,他马上向熟知的一些养殖大户进行咨询,有人告诉他是泥鳅得病引发的。这时,他又找来药物进行治疗,但还是没有成功。随后,他一连好几天,经过仔细观察与比较,他发现这个池中的水体颜色呈现白色,与正常养殖的绿黄色水体有着差距,于是他想到可能是因天气炎热,没有对水进行循环有关。于是,他马上将清澈活水注入到这个池,泥鳅很快地恢复了正常。夏余平自信地说:“现在养殖水产品,首先最关键是养好水,水质好了,泥鳅、鱼苗、虾等水产品才能正常生长!”

如今,夏余平通过几年的勤奋努力,初步掌握了从繁育泥鳅幼苗,到养殖的技术与经验。今年,他成功繁育的泥鳅幼苗达700万尾,均被各地养殖户抢购一空。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已有五六位农户从事泥鳅养殖,面积达200多亩。现在,泥鳅每公斤销售价格在五六十元左右,12月2日,夏余平一边在泥鳅养殖场捕捞泥鳅,一边开心地说:“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摸索,今后对发展现代养殖泥鳅、黄鳝等水产品信心更足了!”

记者 宁文武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