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县委县府大楼建造亲历记
2009-09-03 05:51

    新安江区原属建德专署直属区(与县平级),建德专署和金华合并之后,建德、寿昌两县合并为建德县,准备把县委县府迁到新安江。从原寿昌县调来的副县长(常委)亓耀东说,新安江是国家重点建设区,风景优美,又是原建德、寿昌两县的中心地区,因此,我们一定要建设好。省委也鼓励我们说,这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我省第一个新建的县城,一定要建设好。接着,县委首先成立了建德县人委机关基建办公室。主任由亓耀东兼任,副主任由当时移委主任王增顺兼任,我从财贸部抽调来担任办公室秘书组长,具体实施日常的基建事务工作。另外,还设生产管理组(分管砖瓦窑生产、场地清理、材料运输供给等)、采购组(负责木材、五金、砖瓦的采购管理等)、安全组、秘书组(下设会计室、卫生室、总务室等)。

 

    1958年下半年,我带了从各机关抽调来的七八位同志驻新安江工地办公。县委为了顺利地进行机关动迁工作,决定首先建好机关办公大楼和生活设施配套工程。上级领导对工程十分重视,省人委派了一个工作组(大部分是设计院人员)在新安江蹲点近一个月。从县委县府大楼地点的选择到房屋的布局都考虑得十分周到。根据整个工程计划,机关这么多的建筑任务单靠县建筑公司是难以承担的。县委决定,县委、县人委及县百货大楼的房子由县建筑公司承建,建筑材料由基建办公室直接负责供给,其他单位如邮电大楼、新安江饭店、汽车站等由金华建筑公司承建。当时设计县委县府大楼的方案有好几个,最后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选择了如今这座模仿省委办公大楼、具有民族特色的式样。办公楼的地址也有好几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大楼的楼址在现在的第一大楼和第二大楼之间。地址确定后,省设计院同志为了慎重其见,特地站到白沙大桥南边去观察过一番,觉得楼址选得偏西了一点,决定把大楼往东移几十米,把东边的小山削去一部分。大楼建成后,我们基建办公室的所有人员再次站到白沙大桥南边去看,觉得大楼确实气势磅礴。

 

    大门正中原来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有一座石拱桥。当施工到一半时,省里有一位厅长来到现场,他认为门口这条小溪没有长流水,经常干涸,影响观瞻,不如搞暗沟为好。这一建议,得到县领导的肯定,决定改明沟为暗沟。如今大楼门前的绿化地就是将小溪覆盖后形成的。

 

    土地的征用规范:麻园区块和政法楼后面这两块地盘要求当地生产队随用随让。为了节约土地,县委决定将党校和政法宿舍移到附近的山上,所以实际征用土地只有100亩左右,征用费按当时国务院规定的赔偿额度,大约每亩400元左右。民房的拆迁也有20多户,都是根据当年移民标准赔偿给住户的。

 

    工程的造价和收支状况:当时机关迁移费预算为160万元,实际支付90多万元,节约上交国库60多万元。按照总工程设计的行政大会堂、招待所均未动工。这两幢未建的房子,按当时的造价约30万元。从选料到具体施工都按标准进行,工程质量算得上全优。

 

    新建县委县府办公大楼在当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县人委下文件,要求各公社抽调骨干人员前来支援,从基层来的人员不少是党、团员和生产骨干。工地上有临时党、团支部,都是按连、排、班的形式加以组织的。各连、各排、各班之间经常互相支援。有一次,建筑工地上没有砖头,其他连队就过来支援,连夜去搬运砖头。第二天清早,建筑人员见工地上一夜之间就堆起了山一样的砖头,都感到十分惊奇,就把这件事情反映到指挥部。指挥部对各连队之间这种互相支援的精神大加称赞,要求大家发扬这种精神,争取早日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根据设计要求,大楼两头平顶所用的近百立方的石子要用手工敲打筛过才能使用,为此,我们立即召开党、团员骨干和连排长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应发动广大职工加夜班打碎石。真是人多力量大,经过几夜的奋战,不仅解决了碎石问题,而且还完成了浇筑任务。

 

    建造县委县府大楼的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技术性强,要求高,但我们整个基建办公室的全体工作人员和广大职工,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施工组的俞子扬(县建筑公司,已退休)、刘健(梅城建筑公司,已退休)、毛君颖(杭州人)等,每天从早到晚整个工地到处跑,到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大楼基础设计原规定,地面要砌一米高的砖头,他们认为这样做成本太高,且质量反而下降,就向办公室反映。经过研究,把砖头改为块石。材料组负责木材的赖旭初,是从原寿昌县调来任民政科干事的。当时他带了近百人,到李家去组织木料,从砍树到背树,再到放木排,他始终与民工战斗在一起。生产管理组第一连的连长王云恭,是从职工中提拔的管理人员,后来在工地上入了党。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他带领100多人,整天在工地上忙。另外,还有运输连的副连长郭校正,生产连的副连长陈作云,都是在工地上入党的干部,他们以身作则,带头苦干,带领全连职工为大楼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把整个工程的基建工作抓紧、抓好,我每天从早上一直要忙到半夜。正当工程进行到最紧张的阶段,我女儿降生了。为了工作,我把出生才50天的女儿送到奶妈家去。由于奶妈一时疏忽,女儿的右手被火烫伤,我又没时间过问,致使女儿的右手残疾。至今想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仍十分内疚。

 

    1961年秋,办公室接到县委指示,要求我们在一个月内完成机关动迁工作,未竣工的工程要抓紧完成,不得耽误。正式动迁的那几天,大约有几十辆汽车往返运输。机关干部两头跑,十分紧张。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好,满地堆放的物资从未丢失过一件。

 

    1961年10月份,县机关刚从梅城迁来不久,县委办公室主任找我谈话说,工程要立即停工,未竣工的项目以后再说,未开工的工程不再动工。当天下午,大家把工地上的工具都收集起来,对要求回家的职工,除发给工资外,每人还补助20元。另外留下150人转移到梅城,开始大坝的修筑工程,以备以后复工所需。基建办公室除留下一名会计外,其他人员都回原单位工作。我也回到工交部。次年,机关动员干部下放,分担国家困难,我也确定下基层,同时向组织表示,如果今后工作需要的话,我再回来……

 

章益林 口述 章大成 整理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