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怀念我的恩师竺可桢
2009-10-21 00:39

 

  1940年,我进入当时在黔北遵义的浙大外文系学习,竺可桢先生是受全校师生爱戴的校长。1941年冬,我的大姨———浙大史地系三年级学生王蕙被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全校哗然。稍后查明,她被关押在重庆到北碚之间的五云山集中营,是军统干的。

 

  当时,王蕙的父母都在上海,我是她在重庆的唯一亲人,理所当然应该去探视她,并设法营救她。1942年夏天放暑假时,我从遵义回到重庆家中,立即动身去看她。

 

  我知道集中营是不许会客的,所以我特地请我的姨表哥王学仁(他在中统总部任会计科长),给我写了一封介绍信。

 

  当时重庆的交通情况是十分差的,长途公交车一律是木炭车。重庆到五云山估计不过百把华里,一早出发,下午才能到。

 

  五云山脚有一个小集镇叫兴隆场,十来户人家,一家客栈。客栈门口挂着灯笼,上面写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胡乱咽了两口干粮,我就问路上山去。山不高,估算着也就四五百级台阶。赤日炎炎,林木茂密,没有人家,没有行人,让人感觉阴森森的,连鸟叫声也是怪怪的。到了山顶,有两层土城墙前后围着,门边有把守的士兵。第二层城墙后面有两间门卫的房子,其中一间门上钉着写有“会客室”三个字的牌子。验明身份之后,我坐在会客室里。门卫进去报告。我看到院内树林中,隐约有几间房子,门口的士兵虎视眈眈。我坐在那里,根本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久,门卫出来告诉我,所长去重庆开会了,会客必须经所长批准才行。我等到天快黑了,都没见到人,只好怏怏下山去,重新回到兴隆场那家唯一的小客栈住下。

 

  我那时年轻力壮,一倒上床,便能鼾声大起。但那小客栈里的蚊子、臭虫、跳蚤能把人抬起来,加上那川耗子蹿来跳去,这样的地方怎能合眼?

 

  第二天黎明,我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再次上山去。一天的期盼又毫无结果,晚上依旧无眠,如是者三天。到了第三天黄昏,那名五十来岁、像块石头似的门卫终于开口了。他说,你是学生,我老实告诉你,我来做门卫好几年了,这儿从来没有人会过客,你再等也是白等,等久了,于你不利,还是早点回去吧。我只好说,请你请示一下领导,同意我把带来的一些衣服、饼干、零用钱送进去,由王蕙本人签收,我就走。我的这一要求总算得到了满足,我才万般无奈地下了山。

 

  过完暑假,我回到学校,从没和人谈起过这件事。重阳节将近,浙大篮球队有一场对外比赛。打完了球,我满身大汗,在球场稍事休息。这时,观众已逐渐散尽。我披上衣服,准备回宿舍。一抬头,看见校长的秘书诸葛祺先生正在球场边踱方步。我意识到他可能是在等我,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慢慢走过去,问,诸葛秘书,今天也来看打球?他说,我在等你。你暑假里到哪去过了?我坦然地回答说,我去五云山看我大姨王蕙去了,有什么不对吗?他严肃地说,你今后言行要多注意点,重庆来函了,叫学校查你。他又说,你没见到王蕙,可我知道她在那里很好,你放心。暑假里,校长去看过她了。我真没想到这一点,就很直接地问了一句,我上山下山,跑了三天,精疲力竭,人影子也没见到,校长见到她了?他笑笑说,校长和布雷先生是同乡、好朋友,你不知道?我今天主要是通知你,今后言语举止多检点些,不要给自己惹祸,这也是校长的意思。

 

  我往回走,一路想了很多。竺校长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立大学校长,国际闻名的天文学家。按规定,当时中央政府配备给他一部小汽车,但是自1937年9月浙大从杭州西迁,途经6省,行程2600多公里,竺校长总是率领流亡师生步行,把小汽车留给有病痛的师生坐。1940年到遵义后,但凡因公务去重庆或贵阳,校长总是挤长途木炭汽车。他去五云山也是挤那拥挤不堪的木炭汽车的。不要说去五云山一路颠簸劳顿,就是兴隆场的小客栈,赤日之下上山下山,就够人受的了,何况当时竺校长已是“望六”高龄的人了,身体瘦弱,为了去看望一位学生,他把这一切都默默地、不为人知地做了。

 

  那时我是外文系会主席,学生会理事,又和校长的长子竺津是谈得来的中学同学,所以经常上校长家走走。有一天,我去校长家,见校长独自坐在一边看报。我就跑到他身边,说校长,我要谢谢你。他没太在意地回了句,谢什么?我说,谢谢你暑假去看我的大姨王蕙。他把眼镜一摘,把报纸重重往桌上一放,说,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我看他一脸严肃,就不敢响了。他看了我一眼,说,你和王蕙是亲戚,这我知道,我是她校长,你不知道?校长去看学生,要你谢什么?真是荒唐、胡闹!他见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便缓和了一下语气对我说,王蕙在那儿一切平安,你放心,我们会尽力设法营救她的。我已让诸葛秘书通知你,你要检点言行,不要鲁莽惹事。

 

  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也做了几十年的老师,自觉也是爱我的学生的,可比起我的老校长竺可桢来,我只有惭愧而已。

 

  我在浙大读书四年,换了三种灯油:菜油、桐油、桕子油。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年月,物价日涨,桕子油也供应不上了,每月两斤的灯油费被迫停发。晚上没有照明,如何自习?不自习,第二天如何上课?学生无奈只好罢课了。这时,竺校长出差在重庆。他打电报回来,说自己无能,搞不到钱,使学生膏油无继,无法读书,对不起同学们,要引咎辞职。这时全校极具权威的教授会发布了一个情深意长的文告,大意是浙大西迁跋涉五千多华里,历时三年余。日寇袭扰,路途艰险,师生团结奋进,弦歌未辍。而今同学夜读无灯,求学困难,情实堪悯,教授会愿将养家之实物粮贴捐出,换购灯油,以助同学继续刻苦攻读,勿坠报国之雄心壮志。就在全校外扰内困、人心惶惶之际,重庆却传来消息,政界要人朱某(做过中央教育部长),愿来执掌浙大,如能成功,他的许诺是每月每人两斤灯油,每桌午晚两餐保证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得知这一消息,学生会理事会紧急开会,会上群情激愤。会议认为:教授们已很清贫,仍在尽心竭力培育我们,如果捐出粮贴,有举家断炊之虞。朱某的这份好心我们领了,这粮食我们决不能要,至于灯油问题,我们自己勤工俭学,比如到中小学代课等方法自己解决。四菜一汤我们不要了,盐水泡饭也无所谓,一句话:只要校长回来。这就是当年浙大的师生情。 (汪积功)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