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怀念恩师梅光迪
2009-10-22 15:19

   

 

    抗日战争时期,举世闻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教授曾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我认为这不是溢美之辞,我也读过一篇散文,里面有这样一段话:浙大就像这两所世界名校(剑桥和牛津)一样,不太注重课堂教学,而自由学习钻研之风甚浓;认为满堂灌的不是好老师,教不出好学生。教学的好形式是:师生共坐一室,随意发言,互相问答,这样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疑难困惑了然于心,传道、授业、解惑的点拨才会切中要害。学校的独力思考、学术自由的风气很浓,但同时对学生的学业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外文系,开出的课十分广博,精彩纷呈,但每年级每学期的散文课,必须由资深望重的教授主讲,学生每两周一篇作文,必须面批,好坏优劣,当面开销,绝不留情。

 

    当时的浙大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是梅光迪教授,也是“学衡派”主帅,人文主义者,三十多岁就是哈佛大学教授。我读大四时,散文课是他谪授的“约翰生博士”(Dr Johnson),那时我是一名比较活跃的学生,唱歌、打球、演话剧门门都干,又是系会主席,学生会理事,闹学潮的急先锋,时间往往不够用,有时作业都完成不了,只好马虎草率地应付一下。

 

    有一次约定面批作文的时间到了,我匆匆写了一篇,也没有认真检查就奔梅先生家而去。他为我批改到半途,突然停了下来,看看我说,你自己看看,有没有差错?我的脑门子嗡的一下,连字都看不清了,还哪看出错!梅师瞪了我一眼,把一个rise改成raise,然后叹了一口气,满脸严肃地问我,你高中学的语法到哪儿去了?我真为你担心,就要毕业去工作了,还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我羞愧难当,想解释,梅师拦住了我,说,不必找什么借口,你这是心浮气躁,这可是为人、做学问的大忌。

 

    梅师的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多少年来,我常对年轻的老师说,永远不能认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基础很好了。我自忖随手拿张报,从头读到尾,我不敢保证自己字字都认识,不读一个错别字。

 

    1945年春,槐香正浓时,我将离开浙大去美军中当翻译。那时我们外文系四年级只有七个人,三个男生全要走了。我们相约最后一次去梅先生家上课,早一点去,有惜别的意思。当我们邀齐到他书斋时,提早了近一个小时。他看了一下表说,你们来早了,这样你们陪我,我陪你们,大家浪费时间。我灵机一动,说,梅先生,你做你的工作,我们随意看看你书架上的书,这样好不好?就这样过了大约个把小时,梅师才开始给我们上课。课讲完了,梅师说,你们几位男同学要去当翻译,今天应该是最后一堂课了。人生聚散寻常事,不必做儿女态。以后你们有要我帮忙的事,可以来信,至于应酬的信,你好我好之类的客套话不必说,人生苦短,不容浪费。

 

    那次,我们和梅师挥手一别,竟成永诀,1946年,梅师因心脏病在遵义去世了。外文系戏剧班在校的同学为此公演了《万母师表》以示吊唁。我那时已在重庆报馆里工作,听到噩耗,我关上门,痛哭了一场,做为对恩师的悼念。

 

    梅师的一生,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培育了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他作为学衡派的主帅,在“五四”时期大声疾呼,不能倒孔,不能废学古义,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抗战时期,他本着求是精神,在黔北古城,在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默默耕耘,艰苦育人,比之某些养尊处优的大学者,其目光、操守、人格不是要伟大得多高洁得多?

 

    六十多年过去了,一代宗师葬身于遵义乱山之中,但他那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音容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汪积功)

 

责任编辑: 方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