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一本找了27年的书
2011-11-15 19:10

上个周末,随唐原、简庵两兄前往大同镇探访汪国云先生创办的大同书院。

汪国云是第二届杭州市十大藏书家庭之一,大同书院的图书,绝大部分出自其个人藏书。此前,我曾随单位同事到过书院,彼时书院正在布置、陈展中,未能一睹全貌。因我旧日所学的是图书馆管理专业,对书院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此次,依着职业惯性,认真地将书院及图书细细察考了一番。

书院二楼是图书室,200余平方米的场地,不算小了,但万余册图书依然把整个空间挤得满满当当。而图书无论其数量还是学科结构,都与农村读者群的阅读层次相符。看得出,书院“为农村读者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功能定位是非常明确的,这对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汪国云来说,很不简单。

来借阅图书的人挺多,时值周末,尤以中小学生居多。我在帮助一名小学生查找图书时,在一排尚未来得及整理的图书中意外地发现了《金光大道(第二部)》。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立刻将它抽出并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天知道,我找了这本书找了多少年?27年!那一刻,心情顿时如室外阳光一般,格外地灿烂!

《金光大道》是作家浩然(梁金广)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长篇小说,内容讲的是京郊一个名叫“芳草甸”的村庄,在党的领导下,在主人公“高大泉”的带领下,团结贫下中农,克服阶级敌人破坏与种种困难,“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金光大道”的故事。由于小说体现“主题先行”创作方法、正面人物塑造提倡“高、大、全”形象的创作观,又强调渲染 “阶级斗争” “两条路线斗争”,因此,它成为那个时代典型的官方推崇的大部头小说之一,与受到毛泽东高度评价的姚雪垠的《李自成》齐名。也正是这个题材局限,在改革开放后,该小说遭到全面批判而被打入冷宫。

小说分第一、第二两部。1984年我初中毕业时,村里的老会计见我喜欢看书,便将《金光大道(第二部)》送给了我。我整整看了一个暑假,后来又看了多遍。公正、客观地说,撇开意识形态不谈,小说本身是很成功的,它塑造的高大泉(关于“高大泉”这个人物形象,我觉得他特像高中课文《梁生宝买稻种》里面的梁生宝)、朱铁汉、张金发、秦富等各色人物,有血有肉,立体丰满;小说中的“滚刀肉”、“应声虫”、“活电报”等富含民间智慧的诨名,尤其让人大长见识。正是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文学,鼓动着自己尝试着将文学手法运用于学生作文,并且让自己受益匪浅。

可惜的是,《金光大道(第一部)》却一直没有机会读到,对第二部中出现的人物及事件,其在第一部小说中的初始形象与背景的疑惑与猜测,有如一个巨大的问号,始终在我心里悬挂着,并不时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去寻找这本书。然而,即使参加工作后,每天与图书打交道,都未能有缘见到这本书。

大约在1994年前后,国家有过一段文化、出版管理政策宽松时期,《金光大道》一、二两部均有重印,惜乎未及大规模公开发行,许多县级新华书店尚未购进,即被勒令收回,原因自然是所涉及的“普遍的阶级斗争”论与新时代精神不符合。我从报刊上获悉该信息后,冒昧给作者浩然先生写了封信,向他索求该书。不久,收到浩然先生家属回信,称“浩然因中风瘫痪不能自理”,加之“某种因素”,“寄书一事容日后再说”。此后,就没了下文(2008年,浩然去世)。

长期以来,我一直秉承这样的读书观:书籍本身无反动、黄色、消极之说,关键在于读书的人持何种立场、何种鉴赏角度及下何种倾向与结论。在内心我并不排斥《金光大道》,相反,对小说第一部的渴望,却与日俱增。

若干年前,我调离原单位,从事地方史志工作,随着工作环境的转换,书籍阅读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大量接触的是史料、地方志,对小说的阅读日渐疏远。但对《金光大道(第一部)》的追寻,始终没有释怀。有段时间,我在杭州学习,住在浙江省图书馆附近,晚间无事,便去图书馆看书,虽经查询目录,知道省图书馆有这本书,但作为“特殊馆藏”,除相关研究人员外,概不外借,终只能怏怏而归,而那种期盼,又越发被强烈唤醒。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中,居然在这样一个机会里,在这样一个位于偏僻小镇的私人书院中,与梦寐以求的目标相遇,除了缘分、天意,再也找不到可以解释的理由了!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的幸福与激动,以至于我在填写借阅登记时,一改平日的潦草与疏放,恭恭敬敬地完成了这个“仪式”。

当我花了五个晚上,将这本40万字的小说看完后,27年来的种种疑惑统统得到了解答。在得到一种梦圆的释然时,忽然也有一种莫名的惆怅:这辈子还有没有一本让我如此梦萦魂绕的书么?

念及此,不由得在心底由衷地感谢汪国云先生,感谢大同书院!

(黄建生)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