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行走于幻想与现实之间
2012-06-19 21:46

幻想与现实是两个世界。肉体面对的是现实,而精神游走于幻想。

然而拜读完精神科医生曾奇峰先生的新作《幻想即现实》,足以颠覆你的许多思维方式及固有的观点。它让你在文字的漫步中悄然地认识你不知道的自己。

遇到这样的作者,我只觉得自己幸运。每一次与文字的相会,他的思考,他的见地,还有他耐人寻味的表达,带我们走到一个很远的地方——我们心灵的深处,我们不容易到达的地方。

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或者不想看到更多的风景,那一定是过去的风景在我们内心里占据了太大太重的位置。在新与旧、远与近、好与坏之间,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那些习惯生活在记忆里的,不如睁眼看清生活的现实,抓不住的过去又何偿不早些放手,挥手作别?

良好的心理刺激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比如即使在很糟糕的环境下,别人无法对我们施以援手,我们自己也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不管怎样,至少还可以给自己一个极其重要的礼物——希望。总是让自己保持希望,就相当于总是给自己的大脑以良性的刺激,大脑就会处在有利于良性情绪产生的状况中,良性情绪导致良性认知,也会导致良性行为,内心有希望的人会心情愉快、看待事物乐观、行为从容而有条理。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中,又有何事不可为?

一个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对心灵来说,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的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人是关系的动物,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在关系中被制造,然后又永远处于关系中。那些貌似独立、冷峻的人,内心其实充满了对他人的依赖情感。为了避免创伤重现,他们需要划清跟别人的界限,“灭绝”与他人的依赖关系。他们的内心是充满激情的,可他们给人的理性印象,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说:我有很多情感,但我却不敢让它们出来。这样的人,往往对别人充满敌意,这种敌意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边界的突破。以上种种表现是自我边界的僵硬,这是一种画地为牢式的自我限定。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是否可以想想办法,让僵硬的自我边界变得柔软灵活?只有和他人的交流变得通畅,我们才以能更好地生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过多地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的打压和对孩子能力的扼杀。在父母担心中长大的孩子,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优秀的一员。优秀的父母要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就像龙应台在《目送》中所写的一样: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教育也是要把握一定分寸的。过于严厉,会使女孩在变成女人的过程中不太敢让自己长得像花一样漂亮。这样的女孩,在该开花的季节却没有花的容颜,只有面色阴暗,或者用满脸的青春痘拒男孩子于千里之外。

人的身心从来都是统一的。看一个人的外表,看一个人的行动样式,就基本上可以知道他或她的内心风景是什么样的。从来就没有人可以真正地掩饰什么,所以就不必掩饰。春风吹过,一阵阵的花枝乱颤,这让我们知道春天来了。也不一定要在春天,即便是在天寒地冻、万物萧瑟的季节,也要用醉人的笑脸和灵动的身躯制造着春意。

所以我们活着,活在春天里!(谢建萍)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