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一路大山走邓家
2012-07-24 19:46

更楼是我市的一个老镇,也是个交通要道。以前更楼的老街很繁荣,但是,现在老街也所剩无几了,只有一座红庙,还能看出一点古老的气息。但是红庙的主体在大跃进时已经被改建了,只有里面的戏台还保留着。其实相比红庙而言,门口的那株古樟倒是真正的古迹了,听说已经有500年的树龄了。

从更楼通往严州府有一条古道,是从湖岑畈一直往邓家山里穿过,从一个叫马目坞的小村翻山到马目,再渡江去严州府。湖岑畈也是一个老村,建村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建德叶氏最早定居的地方。后来叶氏繁衍到后塘、石泉、新街、新叶、里叶等地。湖岑畈的老房子不少,但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老房子已经被新房取代。村里所剩的民宅只有两幢,另外还有一座祠堂,叫叙伦堂,建造年代较晚,是民国时期所建。据村里老人叶富华说:“村里最早的祠堂建于宋代,甚至更早,以前的家谱中曽有记载,但家谱已经被毁,仅剩修于清朝中晚期的一部,从里面看不也更早的记载了。每个朝代,村里都要对老祠堂进行一番修缮,但是在太平天国时期,老祠堂被一把火烧了,村里的叶氏也大多被杀光,后来虽有繁衍,但到现在,村里的叶姓反而不多。我小时候对老祠堂的记忆就是柱子下的两个石墩特别大,要两个大人才围得过来,后来村里很多人都拿这个石墩当桌子打牌,现在这个石墩也不知道流落到哪里去了,估计是兴修水利时拿去用了。现在的祠堂是民国的时候修的,我爷爷年轻时曾参与过修建,只是把旧戏台捐给了更楼红庙,现在的戏台是后来重修的。”

过了湖岑畈,一直向里走,就是甘溪,村口的田畈中间有一座古庙,离庙不远处还有一座旧石拱桥,叫集贤桥。甘溪村以前是邓家乡政府所在地,所以村里也曾繁荣过。村里有一座方家祠堂,经过修缮,保存较为完好,从里面的建筑来看,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木构件雕刻也很精美,还设有四柱戏台。村里保存下来的古民居也很多,这些民居大多为清代建筑,里面结构和雕刻,包括一些旧器具保存得都较好。我在一幢老房子中发现一个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石水缸,据村里人说,这户人家以前是村里比较富裕的财主人家,所以家里的房子与用具也特别好。村里还有一座老院子,当中有一株古老的罗汉松,造型奇特。罗汉松旁也是一幢古民居,都值得一看。

甘溪村的东面是洪宅村。洪宅村以前也有很多老房子,但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只是在直坞自然村还有一座石拱桥。

过了洪宅村就进入了山道。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向上,山顶有一座水库,叫红旗水库,水库下面有一个村叫桥岭村。桥岭村的甘岭自然村有一样很有名的土特产,叫甘岭地瓜干,每到秋天,家家都晒地瓜干,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灿灿的,非常好看。可惜现在山里已经成了野猪的天下,种地瓜比较困难,所以,晒地瓜干的场景是越来越少了。桥岭村的老房子是没有了,古桥倒是有几座,甘岭村的山脚下就有一座石拱桥,但是桥最集中的还是在桥亭自然村,最显眼的那座桥上有个凉亭,桥亭村因此而得名。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凉亭和桥都是十年前重修过的,不过在离此桥十来米处有两座石拱桥倒还是原汁原味的。大一些的那座桥叫金堂桥,小的没有名字。桥亭村北面的山里,有一个村叫马目坞,村民说,以前这里是一条老路,可以翻山到马目的和睦村去。

离开桥岭村一直向前走,前面有一个大村子——邓家村。邓家村在我市也是个有名的村子,合作化运动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曾批示过“合作化模范邓家乡”。1974年,我还在念高中时,曾和同学一起到邓家来学习过,当时是从甘溪村一直翻山越岭走到邓家的。因为途中遇大雨,身上的衣服都湿光了,我们还在村里的祠堂里烤过衣服。现在那座祠堂还在,修缮完好,祠堂名叫禄臻堂,是邓氏的宗祠。从祠堂现存的建筑风格来看,应该属于清代的建筑。据村民介绍,祠堂从明代就有了,经过了多次修缮和扩建,明代的痕迹已经看不出来了。祠堂很大,尤其是中间的那个天井,就像单独的大院一样。祠堂南面是戏台,是以前村中演戏和集会的地方,北面是供奉祖先的牌位。在这个深山中出现这样巨大的祠堂,还保存得这么完好,真不容易。

村里保存焉的老房子还有不少。就在祠堂的旁边,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水井上方就有很多古民居,这些民居虽说建造得不算精美,但也大都为青砖所建。从建筑风格来看,多为民国初年留下来的。据村民介绍,以前这些老房子都是一进连着一进的,家家户户相通,但是现在很多人家都已搬走,自己造新房去了。现在留在老房子中的都是老年人,他们已经习惯了老房子的生活,继续在这里住下了。

过了邓家村,前方不远处就进入了兰溪境内……

(张京波)

责任编辑: 余锋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