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竹匾
2012-10-09 18:48

端午回家,一进院门便看见门口布阵一样摆开大大小小的竹匾,竹匾里面晒着焯过水的长豇豆、四季豆。院子一角,母亲正蹲在一只油红色泽的竹匾跟前,把刚切好的黄瓜片倒进去,匀匀地摊开。

我从竹匾阵间穿过,走到母亲身边。母亲说她一早就到菜地去了,地里的菜来不及吃,都快老了,得赶紧摘回来,趁着好日头晒干。

“幸亏家里的竹匾多,够晒,”母亲说。然后又吩咐我去阁楼上看看,是不是还有空着的竹匾,未晒透的干菜还得再照照太阳。

家里有多少只竹匾,大概连母亲自己也没有数。那些竹匾闲着的时候在墙上挂着,屋角靠着,阁楼的横梁上架着,逢着有太阳的好天气,就被一只只地请出来,挨个儿摆在院子里。一年四季要晒的干菜总是那么多,竹匾空闲着的日子是不常有的。

我也不记得家里有多少只竹匾,只知道最大的竹匾是椭圆型的,有一张双人床那么大,很厚实,夏天的时候几乎有在里面睡觉的愿望。这只椭圆型的大竹匾用来晒霉是最好的。梅雨天过后,母亲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让火热的太阳燎一遍,橱柜里的棉被和衣物更是要一一地抱出来,摊开在大竹匾里,让太阳晒个透,直到每一件衣物都弥散出阳光的香气。

家里最小的竹匾不到一尺长,像只茶盘,通身已是深褐色——年深月久的缘故。这只竹匾那么小,在过去用来装什么呢?母亲也说不清楚,“或许是你奶奶的陪嫁物吧?”母亲说。竹匾的中央有一个双喜的字型,看起来确实像一件嫁妆。

在我们老家有这样一种习俗:竹匾并不是嫁妆中必备的物件,不过在姑娘出嫁的日子里,竹匾却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梳洗好的姑娘在自己的房间里坐着,一张簇新的圆竹匾搁在她的脚边,竹匾里放着姑娘的新嫁衣、新鞋。姑娘脱掉脚上的旧鞋,赤脚踩进竹匾,再一件件地脱掉身上的旧衣裳,从里到外换上全新的嫁衣。

嫁衣穿好了,新鞋也穿好了,姑娘却不能走出竹匾,这时身边的伴娘会把房门打开,让姑娘的父母长辈进来。盛装的姑娘看到走过来的双亲,膝盖一软,就跪倒在竹匾里,倾刻,一片吟唱般的哭嫁声淹没了房间。等哭嫁的高潮落下之后,姑娘的兄弟便走过来了,背起竹匾里的姑娘,出门,送至迎嫁的车骄上。

为什么换了嫁衣的姑娘不能走出竹匾呢?

换了嫁衣的姑娘就是别人家的人了,娘家的尘土(财福)是不能带走的。母亲说。

在乡间,小孩抓周的时候也需要竹匾。把毛笔、墨、算盘、砚台、铜钱、印章、糖果、胭脂、勺子、锅铲、花朵等象征未来的物件摆在竹匾里,再把刚满周岁的小孩抱进去,由小孩在里面小兽一样爬着,摸摸这个,又抓抓那个,最终抱在手里不放的,就被视为小孩未来人生的走向。

在竹匾外围着的大人紧张地盯着小孩的手,心里捏着一把汗,担心小孩抓了个不能成器的物件,恨不得替小孩抓一个毛笔印章什么的。小孩哪里知道这是一场人生的测验,对小孩来说,摆在面前的一切,包括人,都不过是玩具罢了。

小孩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家里的竹匾就成了他捕鸟的器具。冬天,下过雪以后,鸟儿们——主要是麻雀在野外找不到食物,便三五成群地飞落到院子里。

小孩在后院扫出一块空地,拿一根细绳,系在半尺长的细木棍上,将木棍竖起,上面倒支着一张竹匾。竹匾下有一把撒开的白米,麻雀们看到白米,一跳一跳地过来了,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警惕,跳上几步,小小的脑袋就扭过来扭过去地看看,没看到危险,便放心地跳到竹匾下。躲在不远处的小孩瞅准时机,将手里牵着的细绳一拽,细木棍飞身而出,随即,竹匾就呼地一声罩下来了。(项丽敏)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