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曲斗到联塘
2013-05-02 16:38

寿昌江与梅坪擦肩而过,先是拐向西北方向,压到古高庵寺所在的凤凰山下,然后突然东向,形成一个大大的弧型。从高庵寺看下来,寿昌江就像一张拉得满满的弓。但有人说,那不是一张弓,而是一个木匠师傅用的黑斗。你还别说,仔细看,还确实有点像呢,难怪这里以前叫曲斗。

寿昌江自西北拐而向东,让这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半岛,当地人叫这里为前邵畈,也叫瓦子坪。你别看这个半岛现在是一片粮田,可在历史上,这里却很繁盛。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以前这里有一片松林,松树都很高大。松林中有一座很大的庙,香火很盛,可是叫什么庙,村里谁也说不清。当年的这些建筑现在虽然踪迹难觅,但当地人在田间劳作时,经常会挖到埋在地下的松树根,松树根里都是松节油,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据说在“农业学大寨”时,还挖出过几只很大的石础和一只酒坛,大家以为酒坛里可能会有金银财宝,都争着去抢,其中有一位想独吞财宝的人,拿起锄头朝酒坛砸了过去,结果酒坛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抔骨灰,可能是以前寺里和尚的骨灰。

现在,一条新的公路(汪家至更楼的汪更公路)从这里穿过。修路时,从地下挖出过大量的陶片和完整的陶制品,有新的,也有旧的。共和国成立前,这里曾有几个瓦窑,新的陶片可能是哪个时候留下来的,而旧的陶片和陶制品据说是明朝的时候留下的,可见这里曾经有过悠久的烧窖历史。村里曾有人收藏过从地下挖的完整的陶制品,他们把这种造型奇特的陶制品叫尾巴瓶。

沧海桑田,曾经的繁华已随岁月的船帆远去,瓦窑、寺庙甚至松林都被淹没到历史的尘埃中去了,如今这里只有粮田一片。而在江的东岸的山脚下,零星有人迁来居住,他们在先人们烧过窑的地方开垦出一块块粮田,种粮湖口。最早来这里开荒的只有两三户人家。由于这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加上没有地主,所以来这里开荒定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直到共和国成立之前,正式在这里定居的人家有十三户,没有正式在这里定居的人口也有不少,他们或是流浪到这里,或是逃荒逃难来到这里,共和国成立之时,这些外来人口就在这里参加土地改革,成为这里的正式人口,这样的人家共有八户。

联塘人口激增的时期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由于建设新安江水电站,联塘对岸的汪家,为了腾出房屋和土地给建设者使用,有三百多人迁到联塘来居住,直到1961年、1962年才迁回汪家。在此之前,联塘还接收了两百多名淳安移民,联塘人口迅速扩张,成为新安江建设的大后方。1956年下半年,为建设新安江水电站,金岭铁路开始建设。铁路从联塘村前通过。为了这条铁路的建设,联塘人不仅奉献出了家门口最好的土地,而且拆除了村口的一座关帝庙,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上阵,参加铁路建设,为建设新中国,建设新安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前的联塘村口有两棵大树,一棵是铁楝树,一棵是香樟树,那座关帝庙就在香樟树下,金岭铁路从两棵大树的中间通过,外地人坐火车来新新安江,从这两棵大树中间经过时,都要回过头来多看几眼。现在,铁路外侧的那棵铁楝树已经死去,铁路内侧的大樟树还郁郁葱葱,它已成为联塘村的标志。建设铁路,联塘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铁路部门也没有忘记他们。在搬运工人紧缺的时候,新安江火车站货运部门首先想到的是让联塘人来充当临时搬运工,这对联塘人来说,也算是一个赚取外快的好途径吧。开始时,村里实行轮流的方式,抽人去火车站做搬运工,搬完后,这些人又回村里做工。村里人还记得有一年夏天,当时担任白沙镇党委书记、新安江区委书记,后来担任建德县委书记的张义根,正在联塘村参加支援农业生产劳动,在田里插秧,只听田头有人大喊,火车快到站了,每个生产队来三个人。生产队长很快指派人员前往。张义根听后觉得奇怪,问身边人怎么回事。身边人说,火车站将有大量的货物要搬,他们都来我们大队求援。张义根说,这种方式很好嘛,亦工亦农。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村里就有专业人员在火车站当搬运工了,多的时候有400多人,占村里人口的一半。

由于离新安江近,1976年,村里成立了一个蔬菜队,专门为新安江镇上的居民提供蔬菜生产,国家给蔬菜队的菜农发放一定量的粮票。联塘和新安江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休戚相关的。

不过联塘的隶属关系也很频繁。1954年到1955年,联塘隶属更楼管;1955年到1961年归到黄泥墩大队,成为黄泥墩大队的一个生产队;1961年和黄泥墩大队分开,自行成为一个大队。到了上世纪90年代,联塘又划到新安江,成为新安江镇的一个大队;新安江街道成立后,联塘划到新安江街道叶家社区。

联塘原来叫曲斗,直到现在,当地人还一直这么叫。1980年,全市地名普查,发现和当时的大店口公社曲斗村同名,在征得村里同意的前提下,改名为联塘。为什么改名叫联塘呢?这要从村里的一口大水塘说起。

曲斗村前有一口大水塘,水塘的中间有一道小坝堤,横贯在水塘的中间,水位高时,小堤坝淹没在水下,水位下降时,小堤坝浮出水面,所以,这口水塘,有时候看上去是一个塘,有时候看上去又是两个塘。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下之前,经过空中侦察,发现这里有两口紧紧相联的水塘,就在作战地图上标了“联塘”两个字。1949年5月,解放军南下,经过这里,发现两口水塘变成了一个,以为走错了地方。经当地人解释后才知道,他们并没有走错。于是,解放军浩浩荡荡经过联塘,一路追击着国民党部队往南而去。所以,联塘的地名,不是从1980年才有的,而是早在1949年就有了。

记者 沈伟富 范胜利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