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更楼:抹不去的记忆
2013-05-15 15:01

更楼地处寿昌江下游,是寿昌江流域的大镇之一,寿昌江自南而北,从镇的西侧穿过,金岭铁路和320国道从镇的东侧穿过,境内交通发达。《寿昌县志》上说:“更楼……傍溪而市,贸易颇旺,有警察分驻所驻此,以资镇慑县东之大镇也。”更楼的兴起源于贸易和军事,可以说它是寿昌的东大门,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更楼还没有形成集镇以前,这里曾有大片的竹林,所以这里最早叫竹园。到了明清时期,徽商兴起,他们东下贸易,常在罗桐埠一带集结、驻留。那时的新安江一到雨季就涨水,当江水上涨时,一些徽州的商船纷纷进入寿昌江躲避,更楼附近就常有大量的徽州商船滞留。部分商人借机上岸做生意,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一个小小的市镇。徽商们除了在更楼做生意外,还逆寿昌江而上,到寿昌等地谋生。他们往来于寿昌江上,从江上仰望更楼,感觉更楼高高在上,于是把这里叫做高街。更楼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逐渐成为寿昌县的一个重镇。而竹园也好,高街也罢,似乎都不太适合做这个重镇的大名了。到了民国时期,有一位姓盛的镇长把这里叫做仁丰。

更楼附近少山,地势相对平坦,历史上兵祸不断,加上镇上的房子大多为木结构,火灾常有发生,更楼人就在镇的北面垒起一个土堆,上面建一钟楼,里面放着一鼓,挂有一钟,派人日夜值守。如遇兵匪,即鸣钟报警,平时则敲更,警示大家小心火烛。一些住在楼下的人就自称是更楼底人,更楼底就成了仁丰的又一个名字,直到新中国成立,仁丰被正式改为更楼。

老更楼镇上只有一条南北向的街,这条街紧傍着寿昌江,全长一华里左右。街的南端叫上街楼,北端叫下街楼,中间部分叫叫中街楼。住在南北两街楼的居民大多来自江西、福建及永康、东阳等地,他们或以种田为生,或以做手艺为主,凡木匠、篾匠、裁缝、屠夫等行,无不包括。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上街楼下的江中曾有一个浙西地区最大的水碓群,最多的时候共有十四个水碓,可以碾米、磨粉,也可以榨油。这些水碓转动起来,“吱呀吱呀”的声音响遍整个更楼。经营这个水碓的是两个江西广丰人,一个姓余,一个姓周,其中周氏除了经营水碓外,还经营着一家旅店。

中街楼商铺林立,是更楼最繁华的地段,在此开店的大多是徽州商人。比较大的有“吴仁昌店”、“震茂昌店”、“泰隆锡器店”等。“吴仁昌店”的老板是徽州人吴叠云(外号胡子)。清同治年间,徽商吴恒友在杭州鼓楼开有一家茶行,一个偶然的机会,其子吴叠云跟着同乡来到更楼,他见这里出产茶叶,且品质优良,于是就开设了一家茶行,专门收购茶叶,然后自己加工成品,通过竹排运到罗桐埠,再用船只运往杭州恒友茶行销售。父子俩一个收,一个卖,生意越做越大,最大的时候,吴叠云在更楼有七八间店面,后进的茶叶加工厂更大,几乎占据了中街楼的一半,而且江边还有专门的码头。吴叠云除了经营茶叶外,也经营着南北杂货,这是更楼镇上商人的共同点。

更楼还有一种人,他们在水上讨生活,叫撑排人。因寿昌江的水不深,船只进不了,水上运输全靠竹排,他们上行直到大同,下行到罗桐埠。水深处上排撑篙,水浅处下水推排,很是辛苦,所以当地留传着一首歌谣:“撑排人,今年撑排,明年帮咱,天晴吆牛,落雨做草鞋。”这首歌谣若用寿昌话念,是很押韵的。

更楼有一家“吴裕茂南货店”,这家店虽然不大,可他的主人吴瑞元却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清光绪年间,吴瑞元从徽州绩溪来到更楼开店,数年后有了积蓄。1925年,他和胞弟吴迈凡商量,想在更楼创建一个电气公司。吴迈凡觉得,相比较寿昌,更楼毕竟人少,要建电气公司,就要建在寿昌。吴瑞元同意了。经过兄弟俩的努力,寿昌街上的第一座电气公司——“竞兴电气公司”于1926年的清明边诞生了。可惜这家电气公司毁于日本人的战火。

更楼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仅上个世纪就发生了两次大的火灾和两次大的水灾。

1942年,日本人发动浙赣占星战役,可是钱塘江大桥已被炸毁,无法通行,他们就沿公路南下,于5月中旬渡过新安江,进攻寿昌。国民军在新安江边展开抵抗,更楼一带成了这次抗日的主战场。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一路西进,国民军伤亡惨重,更楼、寿昌相继失守。不久后,国民军重新收复了寿昌,日军逃往金华等地,侍机反扑。

就在这一年的夏季,新安江发大水,江水倒灌进更楼,整个更楼成了一片汪洋。幸好是倒灌,水势不急,房屋被毁不多。可是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更楼镇上警报再次响起,日军开始反扑了。镇上的人几乎逃光,疯狂的日军放火焚烧了更楼。一时间,更楼街上火光冲天,整条街成了一片火海。大火烧了一天一夜,街上的房屋几乎被烧光。等到逃难的人回到镇上,看到的是一片废虚。

另一次大火发生在1963年,起火原因是一家商店的伙计用火不慎,烧着了店里的楼板,接着引燃了边上供销社的煤油,大火迅速蔓延,虽经抢救,大火还是烧掉了更楼的大半条街,烧死一人。

至今令更楼人记忆尤新的是“8·3”洪水。1972年8月3日,一场洪水自西向东,横扫寿昌江流域,更楼街上的大水没过屋顶,房屋倒塌无数。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受灾群众,调动各方力量,抗洪救灾。不久后,更楼重获新生。

当年报警打更的更楼、“吱呀吱呀”作响的水碓和寿昌江上往来穿梭的竹排都已随时光的流逝而消失,就连街上古朴的木板门面也不多见,可是坐在旧街边上闲聊的老人们,还会骄傲地告诉你:我们都是更楼底人……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