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桂花村——寿昌的北大门
2013-05-21 17:08

 

桂花村位于寿昌城的正北面,离寿昌城约五公里。万厉《严州府志》上说,三国时,吴分富春立新昌,县治在永平乡花园坪,也就是现在大同镇古城山一带,晋太康年间改为寿昌。

大同古城山地势平坦,常有洪水发生。有堪舆者乘机说,这里风水不好,要迁走。可是迁到哪里去好,却成了一个问题。

当时有两个地方是候选地,一个是现在的劳村,一个是现在的桂花村。据传,这两个地方的人为了能让县城迁到自己的地盘上,展开了竞争,县令为此一筹莫展。后来,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方案:在两地各找一块同样大小的泥巴来称,看哪里的泥巴重,就说明哪里的地气厚,适合做县城。县令同意了,于是让两地百姓各取泥巴样本来称。结果,桂花村送来的泥巴比劳村送来的泥巴重得多,于是县令一锤定音,把县城迁到了桂花村。这是唐神龙元年的事了,那时,这里叫桂村畈,也叫郭邑里。

这当然是民间的一个传说。可是我在桂花村采访时,桂花村人都说实有其事,并郑重其事地要带我去看这种泥巴,说他们村的边上有一种叫“无名子”的泥巴,很重,像铁一样。泥巴虽然没有去看,但关于桂花村的一些典故却听了不少。

在桂花村的老路口,有两座古桥,其中一座叫乌龟桥,原来桥头还有一座凉亭,现在凉亭已经不见了,只有那座桥还横卧在山峰溪上,像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老人,坐在自家的屋檐下,回忆着自己的一生。

这座桥的来历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个老太太做了一个梦,梦中她遇到一位仙人,这位仙人告诉她,她的下辈子要投胎成为一只没有尾巴的牛。老太太说,她不愿做一只没有尾巴的牛。仙人说,你不想做没有尾巴的牛也行,但你要多做些好事。老太太醒来后,首先想到要在村口建一座桥,然后在桥头建一座凉亭,以方便村里人出行。不久后,桥建好了,凉亭也建好了,村里人进进出出,来到桥上和凉亭里,都会感念那位老太太的善心和恩德。

桂花村由上桂和下桂两个自然村组成。历史上,这两个村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村的人往来密切,关系一直很好。地处山峰溪上游一点的叫上桂。上桂村是蒋氏聚居地。据村里蒋姓人说,他们的祖上是从寿昌西门迁来的,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蒋氏祖上曾经很发达,占据了寿昌北门外的大部分田地。蒋家祠堂也很大,占地700多平方米,公田12亩,还有花厅、水井等蒋氏公有财产。

下桂村在上桂村的下游,和上桂村不同的是,下桂村里有两个主要姓氏,一个是施姓,一个是顾姓,这两个家庭和平相处,并各建有一个花厅。上世纪中叶,从新安江库区迁来很多移民,最初这些移民单独设为一个生产队,后来和村里合并了。现在,两个村又合并成桂花村,其村办公中心也设在下桂,而村里的大会堂则设在上桂。

《寿昌县志》上说,桂花村原来古迹很多,有七里桥、城隍庙、鼓楼、城壕等,可是现在都看不到了。但老辈人说,桂花村历来是驻军之地。从《寿昌县志》的记载来看,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桂花村的西边有一座山,叫横山。建国初期,横山上建过劳改农场,后来农场迁到金华去了,这里就成了畜牧场。不久后,一个大型钢铁厂——横山铁合金厂落户在这里。对于寿昌城来说,横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它是寿昌北面的门户,拱卫着寿昌城池的安全。桂花村的老支书蒋敏成说,他小的时候常到横山上去放牛割草,那里有绵延几公里长的战壕,他们常到这些战壕里去躲厢躲,玩游戏,还常常能捡到子弹头等军用物资。

抗日战争时期,国军86军的一个师驻守在这里,当时的路边田头,军营成片,旌旗飘扬,号角联营,时不时有枪声爆炸声传来——那是部队在训练。“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村里曾挖出过大量的子弹头,用箩筐挑到寿昌收购站去卖。那都是当时部队打靶时留下的。1942年,日军进犯寿昌,这里曾是主战场之一。

《寿昌县志·艺文志》上收有清朝一个叫周士芳的人写的两首《桂村留别》,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芹宫三载寄闲身,文字因缘结契真。马帐空悬惭故我,龙门高蹑望同人。萃科选士重逢酉,随处谈兵备历辛。莫道通经难致用,吾儒席上有奇珍。”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周士芳应该是一位儒将,友人来看他,离别之前,两人对酒话当年,并以诗相赠,离别之地就在桂村。这也是桂村曾是驻军之地的一个佐证。

(记者 范胜利)

责任编辑: 郭锡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