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儒博——一个看上去非常雅的名字
2014-04-01 14:23

儒博,一个看上去和听上去都非常雅的名字,但用当地方言念起来,却有些拗口。

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

上马与葛岭之间横亘着一座山,这座山东起劳村,西至管村桥。山的南侧有个山坞叫荷苞坑,里面有一个小村,村里人不多,都姓饶。据说饶姓人祖上从事的行业是吹吹打打,远近村里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来请他们去,因此,人们都把这个山坞叫做喇叭蓬,后人嫌这个名字不好听,于是改为荷苞坑。

荷苞坑的西侧有个大坞坑,两坑之间有一座山异峰突起。此山一年四季都是青的,当地叫它青蓬山,也叫孤山。

孤山脚下有一座寺,叫千佛寺,始建于宋朝。一千多年来,山寺屡毁屡建,直到太平天国时,被长毛烧得片瓦不留。光绪十六年(1890),有个叫一心的僧人云游到此,见此地北后有孤山,前有寿昌江,三面青山环抱,是个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四处募化,重建千佛寺。上世纪60年代,山寺又被造反派破了“四旧”。十年前,经相关部门批准,千佛寺得以重修。现在整座寺院除了门的石阶是旧物外,其他建筑都是新的,特别是大雄宝殿,更是金碧辉煌。

千佛寺所处的位置非常隐蔽,刚入山口,根本看不到山寺的一角,当你走到山寺的面前,会突然感觉它的宏大,这就真正印证了那句古话:深山藏古寺。

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个叫翁宠的当地人非常有学问,为人处世也非常得体,被认为是当地地的一个大儒,人们都非常崇拜他。此人后来当过南康(在江西)通判,死后葬在这条源里。人们希望这里多出些像翁宠一样有学问的读书人,于是就把这条源叫做儒博源。后来,源口的人口越来越多,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村,村名也就叫儒博了。

关于儒博这个村名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

因这里地处竹源、石郭源两条源出口处的北侧,故名源北。当地方言“北”“八”音近,故又名源八。清末,本地张家修家谱,请来的先生在给家谱定名时,感觉“源北”或“源八”都不雅,于是改为“儒博”,张家的家谱称《儒博张氏宗谱》。儒博之名由此而来。

儒博有陈、程、邱、张等几大姓,陈家是这里最大的财主,家里良田与佃户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个佃户姓张,长年住在陈财主的家里。这个姓张的佃户很能干活,深得东家的信任,于是四处张罗,为其娶了一房媳妇。

几年后,这个姓张的佃户先后生了五个儿子。人多了,吃口重了,如果再在陈家住下去,就有些不方便了。等五个儿子都长大之后,姓张的佃户就向东家提出来,想要几分地,搭几间茅屋另住。东家答应了,把一个叫“三间头”的地方的五分田送给姓张的佃户造房子。

第二天,父子几个就动工了。到了下午,二儿子突然挖到一只坛子,不知里面是什么东西,就叫父亲过来看。父亲一看,马上叫他停下来,并用土把它重新盖好。

到了晚上,姓张的佃户又向东家提出要增加土地。陈财主觉得奇怪,搭三间茅房要那么多地干什么?他心里是这样想的,但嘴上却说,如果你有那么多钱造房子,要多少地我都给,但你要把它用光。姓张的佃户说,只要你给地就行,我肯定用完。

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陈财主在原有五分地的基础上,再增加了九亩四分地,加起来一共是九亩九分地。

回去之后,姓张的佃户就把这九亩九分地用围墙围了起来,然后在里面大兴土木。

一年后,这个姓张的佃户一口气造了十八间房子,每个儿子一人三间,自己三间,另外还加修了一幢张氏花厅。当围墙拆除后,站在一边的陈财主傻眼了,问张佃户哪来这么多钱?张佃户只言不答,只顾摆酒设宴,请包括陈财主在内的全村人一起来喝酒。

只要有钱便是财主。张家无意间发了财,从此成为村里四大家族之一。

张家发了之后,并没有因此跋扈起来。抗战期间,张家还拿出过大量钱粮支援抗战。有一年,寿昌县县长来到儒博为抗战征粮。张家一口气捐出五十担粮食。县长一高兴,挥笔为张家写了一块“惠及泽里”的匾,这块匾直到上世纪前叶还挂在张氏花厅里。(沈伟富 文/摄)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