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最近看的几本书
2014-04-17 14:25

 

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

这三本都是余华的书,以前在报纸上陆陆续续看过连载,这次是系统性地看了一遍。我的感觉是,读他的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心很累,有深深无助感。死亡、鲜血、丑陋是余华小说最常见的内容,他将美丑同一视之,展现给读者一个独特而原味的世界。他总是很冷漠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一种很冷静的语言描述着种种故事和细节,却让人不寒而栗。这是他跟王小波之间最大的区别,王小波也写苦难的生活,但是他把不堪回首写得看上去很有趣。有人说,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在精神上与鲁迅走得最近的一个。我觉得,在情感的表达上,他比鲁迅更冷酷。他的书,不建议看太多,一两本足矣。

《活着》说的是地主福贵的人生,年轻时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接着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和文化大革命……

真正的悲剧开始渐次上演。儿子有庆给县长的媳妇输血过多死去,然后女儿凤霞难产死去,然后家珍病死,然后是女婿被砸死,最后是他唯一的亲人外孙吃豆子胀死。只剩下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也叫富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我承认,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忍不住泪雨滂沱,第二天早上眼睛是肿的。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人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人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这本小说太过残酷,卑微的小人物没有办法对抗命运,他们只能选择生存或者死亡。那些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他们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想到春节期间去联系村走访,有些人家真的是困难,可是他们说,日子挺好的,挺不错的,比原来好多了。

生活,或者说活着,就是活着。无论多么艰难,还是要活下去。

所以富贵跟那头叫富贵的牛说,富贵啊,你要好好干活啊。是的,好好地活着,不去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不管生活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存在于世,已经很不容易了。让我们大家都好好地活着,只是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奢侈品。

《许三观卖血记》是畅销书,韩国、德国、意大利、英国都有出版。故事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主人公许三观20岁左右开始一直到他的儿子们差不多30岁,前后大概一共40年。年轻的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时,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许三观的一生可谓平淡无奇乏善可陈,他的壮举就是卖血。他靠卖血成了家娶了亲,又靠卖血来支撑家庭一次次渡过难关。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有担当的男人,是如何在苦难的岁月中撑起一个家。

这本书跟《活着》不同,他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没有激烈的痛苦,却有隐隐的伤痛,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 书中说的都是最世俗的生活,最庸常的故事。文字很简单,简单得一目了然,但情节相当的有意思,有趣,他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有趣,而是有些笨拙甚至愚钝无知的有趣。让人不由自主笑出声来,然后流泪。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李兰去上海看病,而“文革”开始,宋凡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虐待,但他坚持给病中的妻子写信,隐瞒了事实真相,用想象出的美好生活欺骗着妻子,但最终仍然逃脱不了惨死的命运。李兰为宋凡平守孝,7年不洗头,而李光头和宋钢则在相互照顾中成长……兄弟之情在劫难中深厚,在市场经济中崩溃。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其实是宋钢的爸爸宋凡平。无论多么困苦的境地,他都能爽朗面对。家里的东西被砸了,他拿树枝当筷子,对孩子说,这是古人用的筷子,孩子于是开心地用起古人的筷子。被打至左肩脱臼,他轻松地跟孩子说,我只是想让左臂休息一下。手肿了,他说是因为它光吃饭不工作,所以胖了。他冒着生命危险半夜逃狱回家,将孩子叫醒,用一只手把被抄得七零八落的家,收拾整洁,然后去车站,只因答应了妻子,要去上海接她回来。这个男人高大健壮,阳光爽朗,带给你的都是微笑,带给你的都是阳光,带给你的都是骄傲。他从不跟你说我爱你,但是他让你温暖如春,灿烂如夏,比秋叶静美,比冬雪迷人。这样的一个男人,无论多么苦难,想起他,会忍不住微笑。

《兄弟》分上、下两本,上是文革时期的,下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下明显没有上写得好。

 

二、《亮剑》

看了这本书,我非常后悔曾经看过电视,这本书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如果没有看过电视剧,肯定会更好看,这也是我基本不看电视剧的原因之一,在电视中你看到的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而小说,每个人看到的、感受到的都不同。虽然这本书很多年前就畅销,我一直想看,但因为看过同名的电视,也一直犹豫着没看。

这本书,前半部分说的是战争时期,但作者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却是战争胜利后到文革时期,前半部分是为后半部分作出的长长的铺垫。李云龙和赵刚,一对老朋友,李云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赵刚则是个理想主义者。李云龙的人生信条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在战争中他得心应手,在和平年代,却缺少腾挪转移的功夫,以他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性格,为了不再受辱,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以毁灭自己作为最后的亮剑。赵刚是个知识分子,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并没有消磨掉他身上的书生气,他有自己的信仰,他参加革命就是准备为了某种理想而献身,当现实违反了他的初衷时,便有了一种破灭感。眼睁睁地看着现实的发展,而自己无力制止,那种无奈和痛苦是很深刻的,他无法带着这种痛苦活着。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没有理想地活着,生命变得毫无意义,死亡成为唯一可以选择的东西。就象当年三毛,说过为了亲人不死的,最后还是死了。其实,每一个说自己不会自杀的人,心里肯定有过想自杀的念头,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念头曾经闪过,他们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所以,三毛最后还是死了。(好象有点偏题哈)

当李云龙和赵刚的儿女们跪在他们曾经的家里,院墙前,抚摸着墙面的点点斑痕,哭得像一群孩子……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下来。

《亮剑》里面有一组数字,关于1936年至1938年苏联肃反运动的一些统计。从1919年至1935年,苏共中央先后选出31名政治局委员,他们中有20人死于政治斗争。1922年的苏共十一大是列宁最后一次参加的党的代表大会,共选出26名政治局委员,其中有17人在肃反中被处决和流放。苏共十七大代表共1966人,其中l108人因“反革命罪”遭到逮捕和处决。这些代表中有80%是十月革命前或国内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60%是工人党员。十七大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中,有83人即将近三分之二被逮捕和处决。第一批授衔的五个元帅中,有3个被处决。他们是屠哈切夫斯基、布柳赫尔和叶戈罗夫。15名集团军司令员中被处决了13名,85名军长中被处决了57名,159名师长中被处决了l10名。

当人性被拒绝,正义、良知和责任感缺失,没有爱和同情,即使想昧着良心苟活于世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所以不管是理想还是现实,都只是谢了。

三、《一九八四》

这是英国乔志·奥威尔写的,是一部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主人公是一位专门从事窜改历史工作的党员,在工作中逐渐产生对政党以及领袖的怀疑,成为思想犯,经过思想改造,最终成为“思想纯洁者”。看这本书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妻子告发老公,子女告发父母,人人自危,令人想到了那个远去的时代,还有现在的朝鲜。幸好,这只是寓言,只是小说而已。

四、《重生手记》

这是一本写实的书,作者凌志军是一位记者,但我并没看过他的文章。写的是他从自己查出有癌症以后,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身经历,也以一个记者的角度,对医疗体系的观察和剖析。记住了他说的两句话,一句是癌症患者中有很多人并不是死于自己的疾病,而是死于恐惧和错误的治疗。另一句是,癌症不是绝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五、《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

这是我2012年买来的,是郎咸平的书,连这本算上,他的书我一共看了8本,应该也是最后一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觉得他的书已经让人读不下去了。自从2009年第一次看了他的书《热点的背后》,就一下子喜欢上了他,他的书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著作,没有讨厌的名词,没有生涩的理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一个又一个经济问题。是难得的一个说实话,不说套话的经济学家。随后又看了他的《金融超限战》《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帝国主义在中国》《公司的秘密》《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这些书我每次几乎都是一口气看完的。虽然有一些文章和观点在他的博客、演讲里都有提及,但也不影响我再次阅读。特别是几年下来,很多他预言的事情成为事实,并不是别的人看不到,只是敢不敢说肯不肯说。真的很喜欢他的率真,他的直接,他的勇敢,特别是他看问题的不同一般的视角。我在网络上、电视上追着他的足迹,已经基本成为郎粉。

2012年初,《谁在谋杀中国经济》出版,我照例买了一本,这本书不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而是从文化层面分析的,角度比较独特,但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不好,因为感觉他对这个话题无法深入,有点偏激、有点罗嗦。虽然他看问题的方式还是一如既往的新颖。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相反,因为此,还更增添了好感,因为没有缺点的男人是不可爱的。

《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是2012年5月份买的,这一次看了没几页,就觉得看不下去了,感觉到了啰嗦,观点重复没有新意,还有一如既往的悲观,没有一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很失望地放下了,这一放就是将近2年,今年春节时又拿起来重读,但还是读不下去,并且这两年因为看了别的一些经济学家的书,感觉他的观点没有与时俱进,这个可能跟他后来经常做电视节目有关,我觉得一个做学问的人,最好少说话少写书,因为无论说话还是写书,都是一个输出过程,输出的太多,脑袋里积蓄的东西越少,所以最后只能是炒冷饭。郎就是话说得太多,书出得太多,江郎才尽了。

写完上述几句话,我拿起这本书决定放到柜子里去,意外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个,郎咸平和孙晋,按照我的理解,这书应该是孙晋着笔。怪不得,质量严重下降,郎教授忙着演讲赚大钱,估计已经不写东西了。他已经从一个经济学家成为一个偶像派名人。我们会把一个经济学家当作一个偶像,但是没有人喜欢这个偶像天天在卖萌。

从此,我对此君绝缘。

六、《步步惊心》

这是一部穿越小说,现代的一个白领女子穿越到了清朝,成为一个格格,然后跟康熙的众多阿哥们演绎了一番你侬我侬。看这部小说完全是为了跟上同学们的节奏,特别是昕昕同学的节奏,不追电视剧的人也要与时俱进啊。不过,小说可看性还是蛮强的。特别是象我这样的中年妇女,对生活还是有很美好的想象,看着人家谈恋爱,也跟打了兴奋剂一样,感觉很美好。这书我是在手机上看的,一口气看完的,钻在被窝里几乎看到天亮,累死我了。看完这本书的后遗症是,我常常问自己,假如穿越,我到底穿越到哪个年代合适呢?结果我发现自己简直百无一用,不管穿越到哪里,都不可能出人头地,郁闷。

七、《西州月》

这是王跃文写的又一部官场小说,自从他的《国画》和《苍黄》打响以后,他似乎成为官场小说的第一人,我也是冲着他的名头去看的。这样的官场小说现在是越来越多,很多是带着主观推测和道听途说的一些东西写写的,看过笑笑,打发时间而已。相对于其他充沛市场的官场小说,王跃文的小说可看性要强一些,特别是小说的语言很简练,没有故作神秘,故事情节性很强。但是与《国画》《苍黄》相比,明显不如。

(陆虹吟)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