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朝阳
2014-05-19 10:57

一看这个地名,就很自然地会想起那个时代来。

在清潭溪的上游,两条小溪交汇处,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这个村里的人大多姓蒋,故名蒋家。可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词汇,属于要“打倒”的范筹,因此,村里有人就把蒋家改名为朝阳,表示全村人的红心永远向着红太阳,因此就再也没人敢“打倒”他们了。

这个村有两条源,呈“Y”形。左边的一个源相对较浅,叫木里坑,右边一个较深,叫石门庄。

木里坑的最顶端木里岗是个分水岭,它的东边是大店口的武口水库。早年,这里是龙游、兰溪、大店口通往溪口的要道。岗上有一古刹,名永济寺。千百年来,古道悠悠,晨钟暮鼓,断肠人在天涯。寺后的山巅,有一奇石,从山脚下看上去,就像一只公鸡昂首啼鸣。相传这只公鸡每天天一亮,就引吭高歌,唤醒在寺里投宿的路人早早起来赶路。

木里岗下的花坞口原有一座凉亭,是石门庄杨家人出资修建的,供路人歇息。现在,凉亭已经没有了,只留下一个地名,叫花坞凉亭边。

为什么叫花坞凉亭?因为凉亭北面有个小山村叫花坞里。

其实,花坞里以前叫荷坞庄。因村在一个山坞里,四周的山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故名。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叫成了花坞里了。

据说这个村原来为张氏所居,到了明朝年间,张氏渐渐式微,直至绝嗣。张家有一女儿嫁到兰溪女埠一姓童的人家,生有一子。后来,这个儿子反过来过继给舅舅。舅舅死后,姓童的外甥就完全继承了舅舅家的所有田产,并把张家祠堂也改为童氏宗祠。现在住在花坞里的都是姓童的人,也就是张氏外甥童氏的后人。现在,童氏宗祠里还有一幅对联:“继寿邑荷坞童家明朝赤子;原婺兰祖女埠宅张氏忠臣。”虽然这幅对联并不工整,但可以说明这一历史渊源。

石门庄这条源相对比较深。入源走不多远,就见右手边有五座长得非常像的山一字排开。当地人说,这五座山合在一起叫五马同槽。相传有一年朝里有一员大官微服私访来到这里,见这里有这样的“风水”,非常惊奇,认为这里面一定有不一般的人物,于是下马步行,以示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大人物的尊重。但他一直走到尽头,还没发现有什么大人物,只是在源中发现一根高大的石柱。

这条源之所以叫石门庄,就是因为有这样一根高耸突兀的石柱而得名的。此石柱高约百米,拔地而起。关于这根石桩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

在远古时代,与这里一山之隔的龙游那边是一片汪洋大海。有一天,一位仙人从东海之上划着一叶小舟来到山的那边。他把小船靠到岸边,问一位正在岸边洗衣服和妇人:“我这小船可不可以划到山的那边去?”妇人听了笑着说:“船走水路,车走旱路,自古以来都是这个理。船怎么可以划过山去呢?”这位仙人听了,举起手中的木桨,用力一丢,丢过山去,然后拔出佩剑,把小船斩为两截,后半截沉入水中,前半截系在岸上,他自己则登岸翻山,来到寿昌江边。而那位洗衣妇人则傻傻地站在岸边发起呆来……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海水退回到东海,海岸变成了高山。那位洗衣服的妇人早已站成了一块仙女石,被那位仙人斩断的后半截小船已不知去向,留在岸上的那半截小船仍挂在山的那一边的半山腰上,成了半只石船。而仙人抛过山的那根木桨则直直地插在山的这一边,也就是现在被当地人叫做石门庄的那根石柱。在当地人的语言中,柱又叫桩,最早的时候,这里叫做石门桩,后写成了石门庄。

石门庄左边的山叫岭上,是建德、龙游之间的界山,岭上有路可通两县。现在,在岭的两边,还能看到诸如石船、仙女石、仙人桥等景观。

除了以上景观,岭上还有石门古道、凉亭、天子地、救命洞、大岩瀑布、白岩峡谷、红岩清风、打铁岩洞、石柜藏刃、石菩萨、石将军、天子石帽、猴子山、笔架山等自然景观,而这些自然景观大多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有些可能还是真实的故事。比如救命洞。听村里的一些老人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曾在洞里发现过很多人骨和兵器,据判断,这些尸骨很可能是长毛时期的遗物,只因为现在村里的人都是长毛之后,从外地迁来的,对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一概不知,他们只是从所见到的这些尸骨及兵器来猜测的。(沈伟富 文/摄)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