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烟雨迷蒙走盘山
2014-06-03 10:52

 

清潭溪汇聚三条溪流之后,蜿蜒向北,忽遇一山相挡,折而向西,然后绕山而行,曲折北去。

溪之左是一片田畈,田畈中有一小山突兀而起。山不高,也不大,然而名气却不小,曾上过县志。因其“形似盘”,故名盘山。以前,山上有两株大樟树和一株苦珠树,树冠高大,形似圆球,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样的好地方,自然是讨人喜欢的,因此,早在明朝以前,就有项氏来山下建村居住。因村坊建在盘山的前头,故名盘山头,又叫盘山庄,简称盘山。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项氏走向了辉煌,村坊一扩再扩,几乎把盘山围在了中间。一条东西向的石板路呈弧线形穿村而过,入村的两个路口分别建有两座“村门”,东面的叫八字门,西面的叫梨园门。路两边的所有房屋首尾相连,雨天走路,不会淋到半点雨滴。一座建筑非常豪华的项氏宗祠就建在村坊的正中间。

到了明末,项家有一对兄弟,一个叫项文龙,一个叫项文虎,同时考中进士。为显示家族的荣耀,项家在村西的梨园门旁建了一座大庭院,叫项氏进士庭,此庭毁于清中叶。同时项家还在村的西面小溪上建了一座石桥,名项桥,此桥毁于“文革”期间。在村的东面修了一个水塘,名项塘,此塘现在仍然碧水盈盈,浇灌着村前那一畈水田(项畈)。

相传不知哪一代,项家的一位小伙子娶了一位16岁美丽善良的媳妇,不幸的是,不到两年,这位小伙子就得病死了,留下媳妇和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年轻的母亲一心抚养儿子长大,不曾改嫁。这件事感动了整个项氏家族。到了晚年,项家决定在村东的八字门内为她立一座贞洁牌坊。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这座牌坊一直没有顶。有人说,因为财力的原因,到了最后,已经没有资金做顶了;也有人说,顶是做好了的,可能是工匠的手艺不到家,放了几次,都没能放稳,最终被取消了;更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在放置牌坊顶的那一天,那位寡妇也到场了。当牌坊顶被吊到牌坊上的时候,那位寡妇突然笑了一声,牌坊的顶就怎么也放不稳了,只好放弃。原来,那位寡妇看到一只公鸡爬到一只母鸡的背上,于是发出了笑声。

这座没顶的贞洁牌坊直到“文革”时,也被造反派推倒了。

朝清之际,项氏开始式微。到了后来,项氏只有几户人家了。

有一年,一个姓吴的小孩从兰溪流浪到盘山,替项家放牛,后来就做了这家人的上门女婿。从此,吴氏开始在盘山渐渐成为主姓,最终取代了项氏,并接收了项家的全部财产,包括祠堂。所以,项氏宗祠就变成了吴氏宗祠。

说到吴家,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吴绍基。

吴绍基,号紫峰,清嘉庆年间人,家境殷实,有积善行德之家风。他本人一生喜好结交朋友。吴绍基的父亲死得早,他从小跟着祖母和母亲长大,他对祖母和母亲十分孝顺,“曲意承欢”,邻里之间也非常友善。

有一年,一位寡妇带着一个姓陈的儿子逃荒来到盘山,被吴绍基家收留。母亲为吴家当佣人,儿子替吴家放牛。当时,吴家请了一位先生在家教书。一天,先生布置大家写文章。当文章交上来之后,先生发现其中有一篇文章写得特别好,感觉不像是他的学生写的。经追问,才知道是吴家的一个放牛娃写的。先生让人把这个放牛娃叫来,一看,只见这个放牛娃长得五官端正,对先生所提的问题对答如流。问他是怎么学到这么多知识的。放牛娃说,先生在学堂上课,他就把牛赶到学堂边,一边放牛,一边在窗外偷听,然后以手当笔,以沙为纸,边听边写。先生见这个孩子这么好学,日后必有出息,就有意想栽培他,于是力劝吴家让他与吴绍基等吴家子弟一同读书。吴家同意了先生的请求,让这个姓陈的放牛娃正式入学堂读书,自然,他也成了吴绍基的好朋友。十年后,这个姓陈的放牛娃考中了进士,并在外做了官。吴绍基则在村里做了一位乡绅。

由于吴绍基为人墩厚,清嘉庆年间“举孝廉方正”。四年(1799),吴绍基在村里独资创建文昌学院,供吴家子弟及邻村其他学子读书,深受吴氏家族及旁村人的一致好评,整个吴氏家族送给他一块“好义兴文”匾,另有邻村谢氏送给他一块“好善可风”匾,这两块匾都挂在吴氏宗祠里。十五年(1810),盘山一带遭遇旱灾,粮食欠收。第二年春天,吴绍基开仓赈饥。此事由从小就和吴绍基一起读书的那位陈姓进士奏准皇上,皇上特准在村里立“乐善好施”牌坊一座,并授“钦褒义行”匾一块,以示嘉奖。这座牌坊也于“文革”期间被推倒,一些零部件散落村中,至今可寻。

到了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败退路过盘山,村里人奋起抗击。其中一个叫吴德元的人带头出资助办乡团,与长毛决战。后因寡不敌从,战死疆场。

另有一个叫吴殿元的人,他是一位太学生,为人非常正直。长毛来到盘山时,他已年过古稀,被长毛掳去。路过祖坟前,对着祖坟说:你们都去了,我还在干什么呢?又指着祖坟说,这是我将去的地方啊!说完,“引颈就刃,不屈而死。”

一个烟雨迷蒙的日子,我来到了盘山,先是去了村后的那座“形似盘”的山,山上的古树早已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高高的铁塔。村中的石板路也被水泥路所代替,路边是一条水渠,渠水是从清潭溪中引过来的,非常清澈,隔一段路,就有一个小埠头,可下到渠边浣洗。村中随处可见散落的牌坊等古建筑构件,一座七进头的吴氏老宅危立于村中,似乎还在喋喋不休地讲述着盘山的过去……(沈伟富 文/沈伟富 王淑萍 摄)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