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姚村听雨
2014-06-04 10:42

枇杷熟了的时节多雨且闷,又值午后,我走进老胡家,见堂前八仙桌上立着的两大玻璃缸青梅酒便有些熏熏然了。老胡说,要不我们喝点?我说,吃过中饭了,且我又不会喝酒,下回我带几个会喝酒的朋友来与你共饮。

老胡在义乌做生意,近来回家小住,主要是为看望老父老母。他说,姚村虽然地处偏远,但青山绿水,世外桃源,若不是为了支撑一个大家庭,真不愿意出山去过那些数不过来、爬不起来的喧嚣日子。

老胡家的竹制躺椅触之有古玉般的温润,我仰躺着随意地一摇一晃,眼睛里泄满了杉木阁板的昏黄,这亦是此三间白墙黛瓦、砖木老屋近半个世纪来的修炼。老方和杨姐在院子里摘枇杷,老胡说这是嫁接过的白枇杷,味道要比土枇杷甜许多。我有些倦乏,便与老胡并排躺在两个竹椅上聊着天,聊着聊着便睡着了。屋外,山雨开始追逐飘洒,因为没有城市里那么多的禁忌,它们自由得无声无息、无轨无岸、无君子无小人。

我一直都有午睡的习惯,四季不改。等醒来时,发现大家都在说着话,话题里且都是山里的趣事。杨姐说,我们故意不叫醒你,让你多睡会儿,外面又下着雨,一下子也走不了。

我扭头望去,视线穿过月牙形的木门槛,低矮的院墙和枇杷树的枝果已与那近处远处的山林凝成汽团,影影绰绰。雨很小很密很结实,在空中似乎没有一丝驻足的留恋。

堂前挂着的吊扇仍踩着合拍的韵脚在转。我想,我应该是在老方和杨姐摘完枇杷回来后睡着的,且是听着这一阙低回婉转的雨乐声睡着的。这些天来的失眠未曾料到会在姚村听雨中治愈。

待雨歇了,我的听觉与视觉才恢复正常。我向老胡告辞,轻快地走上村道,我要去的地方是赤坞和六大坪,这两个自然村相对山高路远,但也正因为高远,故多有野趣。在赤坞和六大坪,我们有幸拜会了两位90岁高龄的老太太。赤坞的邱老太太身体康健,只是耳朵不便;六大坪的赵老太太意识明晰,只是不能视物。在姚村长寿者多,源于山里食材有机,生态养人,农人劳作休憩、一动一静间打通了禅修之道。

山雨虽已消去,但我的心里依然装着听雨的情感,似乎还悠哉游哉地躺在老胡家堂前的竹椅上,深陷着不愿起来。捻拨着弦音的雨声里总有一种久违的亲情藏匿着,它让我们的思绪长出了翅膀。杨姐说,她老家瑞坑的屋子与老胡家的屋子几乎一模一样。我信了。

类似赤坞、六大坪,姚村的年轻人大多已外出务工,留下的也多是些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老人们守着祖屋,躬耕垄亩,生活清贫单调,自给自足。这里,至少目前,仍是一方真实的农耕社会。姚村深山里的老农们不似城市里的楼栋居民,一个单元对门十数年却不相识,他们之间邻里互助、眷眷情谊为我们所目睹。六大坪有一75岁的庞老太太,常年上山下地,拔笋、采茶、打板栗、种油菜,平时还常给90岁的赵老太太代买生活用品,也常给赵老太太送去自己种的蔬菜、水果。

辞别姚村,回到新安江已是晚上十点,街上灯火通明,仰望夜空,无星无月。我不知姚村此刻是否尚有雨扣柴扉、客宿如归,但我知姚村之美,正在于遗世独立、人少村孤。

晚安,姚村!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