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林茶
2014-07-20 19:57

莲花溪最长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莲花、大洲交界处的黝岭西侧。因为此岭从泥土到岩石皆为黑色,故而得名黝岭。唐贞观三年(629),有汪和文者在岭西建黝山庵,一度香客云集。那时上黝山庵都是从大洲源翻黝岭到黝山庵的,所以庵下的一个小村就叫黝山后村。元末明初,有汪氏从兰溪迁至黝山后村外定居,因忌黝字不吉,故改“黝”为“佑”,取保佑村庄兴旺发达之意,称佑山后村。几百年过去了,汪氏在佑山后村发展成了一个大家族,于是开始修建宗祠,修编宗谱。汪氏所居之地正好处于三座山峰的中间,山上常有云雾缭绕,故汪氏把自己所居之地美其为云峰,称云峰汪氏。但人们还是喜欢称之为汪家。

从汪家往里走里许,是一个叉口,两道溪水在此汇合,有肖姓人最早在水口居住,故名肖家。溪上原建有一座石桥,因通车需要,石桥已被水泥桥代替,肖家人在临水面山的溪边新建了一排美人靠,供村里人休闲聊天。

肖家是佑岭村的中心,村委会和大礼堂都设在这里。

佑岭后村是个山多田少的山村,全村只有200多亩田,人均还不到三分,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山林和茶叶收入为主,山林有一万多亩,茶园三千来亩。1958年,有一位干部在此驻村,觉得佑岭后这个名字不好,改名林茶。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在过去,这里山高路远,要把山里的木材资源运到山外换钱,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林茶人就把山上的硬柴杂木砍下烧成炭,再运到山外去卖。林茶的白炭在莲花源里是较为有名的。我们在肖家村里遇到一对兄弟,哥哥肖自成,今年80岁,弟弟肖自强,今年76岁。小时候,兄弟俩都在山里帮助一对从晋云来的兄弟烧炭。那时候,山里人想吃顿白米饭都很不容易,一年到头,都以玉米、番薯等杂粮充饥。在山里烧炭的晋云兄弟俩把炭挑到洋溪码头卖掉,能换回大米,肖家兄弟俩也常有白米饭吃。直到现在,肖家兄弟在回忆起当年的那一段“幸福生活”时,脸上还是溢满了幸福的笑容。

1949年5月,晋云兄弟挑炭到严州城里去卖,正好遇上解放军进城,于是放下肩上的炭担,同时也放弃了留在林茶山里的炭窑及一些简单的家当,毫不犹豫地跟着解放军走了。解放后,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政策,散落在山里的一个个炭窑全被铲平,山地退耕的退耕,没有退耕的都种上了茶叶,从此林茶的山越来越绿,树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成为一个真正的林茶村。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学校经常要组织学生去林茶帮助采茶叶。在市新闻传媒中心工作的方建华回忆,他在新中读书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自带米菜,去林茶采了一个星期的茶叶。结束后,林茶人为了表示感谢,特地到郭村买了几板豆腐进山,烧起来犒劳师生们。吃了一个星期腌菜、霉干菜的同学们,吃上了热腾腾的豆腐,那个开心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现在,建德天羽茶业有限公司在肖家开设了一个分公司,利用这里优质的高山茶,加工茶叶、茶粉,远销外地。

从肖家往左,沿溪走里许,是林茶村里的主要茶园之一,茶园下有一个小山村就叫茶园头。再往里走还有一个小村,村里人也大多姓汪,叫汪家坞,但这里的汪家和云峰汪家并不同族。汪家坞的后山,左边是紫高尖,右边是黝岭,翻过黝岭就是大洲源了。

从肖家的右边往里去,是一个东西向的山坞,坞的尽头有个小村非常宁静,村里人过着与山外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看他们的表情,都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由于这个村坐东朝西,加上地势较高,太阳很迟才会下山,日照时间较长,村名就很有意思了,叫红日晒。

林茶不仅有好茶,更有好水,来自大山深处的山泉终年流过村中间,流向村外,村里一位姓赖的退休老师说,小时候,他常常到溪里抓虾摸鱼捉石蛙。长大后上山干活,累了就在溪里的潭中泡一泡山泉浴,渴了就直接趴到溪里去喝水,那是不必担心会生毛病的,因为来自山里的山泉太清太甜了。

如果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林茶看看山,喝喝茶,那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你一定会感觉到“山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故有诗曰:“一夜轻雷四月天,泉流众壑响涓涓。斜风细雨绿杨边,披蓑戴笠任投筌。清秋时日好晴闲,沙流石浅水漪涟。忽听风涛松树巅,骤雨奔腾灌百川。云峰桥畔渚含烟,持竿坐石白山前。君不见,光武劳攘成汉业,故人把钓双台石。清风万古客星亭,一竿赢得云台绩。”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