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忆骆迅夫先生
2014-07-28 14:42

骆迅夫,建德洋尾人。能诗能文,然一生坎坷,为谋生,萍踪不定,故自号塌山野人。有《唐诗律》问世,2014年6月逝世。存稿《四值逻辑》《近体诗格律正名》共二部。

雁书万里为“无”“忘”

2001年,因编《玉泉清音》诗集,我驰书向远在新疆的骆迅夫先生求诗稿。未几,先生寄来《梦游玉泉寺》诗一首。隔日,电话铃声骤响,一接听,竟是远在万里边陲的骆先生那爽朗之声。寒暄之后,先生说:日前寄出之诗,有一字未妥,即颈联“有佛无年栖息石”句中,“无”字应改为“忘”字。我当即帮他把诗稿改了过来。又隔了几天,先生追寄一函,拆开一看,没有别的,仍为改“无”为“忘”也。为改一个字而万里追书,殷殷之情,见于纸矣!

古时“无”“忘”可以通用,“无年”亦即“忘年”,于文无碍,然骆先生何以为此一字,既来电话更改,继又追之书函,我想其定有必改之理。逐翻典寻源,乃知“无”“忘”虽然可通,但亦有微别。“无年”一般是指荒年,言歉岁,如《南齐书》有“积岁无年,兵粮素乏”之语,而“忘年”则是说不记年也。用于吟咏玉泉寺之石佛,“无年”一词,不如“忘年”更妥贴。可见先生治学之精矣!

觅词改字到凌晨

寿昌王国光先生喜研究哲学,亦能诗,骆迅夫与之善。曾几何时,国光先生写了有关哲学方面的论著,迅夫读后,乃吟七绝一首赞之。国光先生边吃饭边诵读,觉得首句“羊皮贝叶伯牙琴”,事典用得不全妥。开头这七个字,用三件事物来代指哲学。古希腊以羊皮作纸,著述文章皆写在羊皮上;古印度人誊写经文用的是贝叶。因此说,“羊皮”“贝叶”均可借指哲学,然“伯牙琴”又何谓呢?伯牙,中国春秋时人,善鼓琴,高山流水之音,唯钟子期会意,子期殁后,伯牙就终身不再鼓琴。琴之不再鼓,是痛惜世上知音之难遇,故而琴音不再,讲的是知音之情,在此诗中与“羊皮”“贝叶”同列,这显然不妥。王国光先生吃过晚饭,即挂电话言及此事。骆迅夫承认是弊端,电话中你来我往,各抒己见,各有所得,多有争论。时间也如夜漏般慢慢流失。为调整首句中的三四个字,已到深夜十二点了,骆迅夫还未入睡。他想用“贝多经”一词,替改“伯牙琴”。又想到中国在造纸技术未发明之前,都把文献写在竹帛上。他灵光一闪,遂将首句改成“羊皮竹简贝多经”,于是马上拨王国光先生的电话。电话通了,对方传来漫吟:“今夕是何夕,浅深人寐时。”迅夫抬腕一看,已是寒夜过尽度凌晨了……

梓书结集终不忘

2007年,骆迅夫先生的《唐诗律》出版了,其书跋中有这样几句话:“本书是在建筑工地写的。垂暮之年以打工糊口,同时也为付梓攒一点所需资金。”从这寥寥数语中,我们可以想见,先生对诗词是何等的钟情!

迅夫先生学识渊博,除诗与诗的格律之外,对数理逻辑亦有独到的见解,著有《四值逻辑》一书。为谋求出版,他挤出生活费用为行旅之资,于1989年春夏之交,负书稿专程赴京,将书稿送至中国科学院逻辑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们的书案之上。研究所认定,这是逻辑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很有价值,推荐出版。但是严肃的哲学著作,不及风月言情之类东西易销,奔走数月,出版未果,书稿负归,束之高阁。

回来之后,迅夫先生著书立说,弘扬中华文化的心志犹锐,对唐诗格律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使“唐代近体诗格律及其体系,重新露出真容”(《唐诗律》序)。

《唐诗律》一书出版后,迅夫先生身体日衰,但仍然不忘著述,继成《近体诗格律正名》一书,且寻得原中华书局总编、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傅璇琮先生,正待与傅先生进一步商讨出版事宜,迅夫先生病倒了。由于体力不济,逐将其一生所作之诗,删定一卷三十八首,寄给方韦,并附书:“仆垂垂老矣,恐所终不待。今搜一生所作百余首,捡自认佳者如斯,付诸足下,以期留观同好及后世,余无憾矣。”

迅夫有《砂石吟》一首,诗云:“栋梁今日在何方,大厦云楼愁断肠。君看沧江深百丈,奇材谁识在河床。”

一生做学问的骆迅夫先生,今已逝矣。唯留书稿二部,不知有谁识之!(罗嘉许)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