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黄山头到古城山
2014-07-29 15:00

 

□ 沈伟富

 

晋太康元年(280)改新昌为寿昌,县治也从劳村东迁至古城山,这个问题没人怀疑。但是,古城山到底在什么位置?

我在劳村和大同之间寻访了多次,也拜访了很多对本地掌故颇为熟悉的人,始终没弄清楚古城山到底是哪座山。有人说,古城山原来是有的,可能比较低矮,被后人平掉了;有人说,古城山在大同镇西南面郞家桥头;也有人说,古城山本来就不是一座山,因这一带地势相对比较高,又在这里设过县治,所以就把这一带叫做古城山了。

从劳村往东,一路东下,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交溪南侧紧靠交溪的的地方有个叫张家的村坊,这个村地处大同至劳村的古道上,现在,村中还有一段古道遗迹,从村东的新凉亭,一直延伸至村西的八角凉亭。光滑的石子掩没在萋萋的芳草之间。站在古道边,仿佛能听到屐履之声从远处传来。虽说这里并非荒山野岭,但每到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之时,旅途之人也会平添几分惆怅之感。

张家的祖上来自淳安,开始也是租种劳村人的田,后就在田畈间定居繁衍,形成一个村落。太平天国时,整个村坊被糟蹋得一塌糊涂,乱后,有人认为,要是村里人人都有武功,也不至于眼吧吧地看着长毛发威。正好徐韩村里有个人会武功,他就被张家人请到村里来教年轻人学武。从此,每到天色暗下来,张家村里就会吃起“嘿嘿哈哈”的练武之声。

张家村的地势和劳村差不多,东迁后的寿昌县治不可能设在这里。

张家村的南面,也就是23省道的南侧,有一排低矮的山,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因这山上都是红黄色的石头,当地人叫它黄山头。早年,山的东端有一座非常大的寺院,叫华山寺。现在寺院已经没有了,从淞溪迁来的邹姓人在此建村居住,称黄山头村。山的西端是乱坟岗,岗上长满枫树,叫枫树排。后被误为风水排。现在,那些高大的枫树早已经砍伐殆尽,只有一些矮小的松树了。

黄山头村的东端有一条公路,北起大同镇政府门口,越过黄山头通往徐韩村,叫徐韩线,路边有一座古庙,庙门被一块巨大的广告牌遮挡着。走近庙门抬头看,门顶上挂着一块牌,上书“亘古城隍庙”五个字。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变成为地方守护神。中国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制,就是县城以上的城市,都要建城隍庙,一般都建在城内,很少有建在城外的。

劳村作为县治,曾建有城隍庙,随着县治的搬迁,劳村城隍庙也早就毁了,只留下一个地名。县治搬到古城山后,肯定也建有城隍庙。那么黄山头村东的这座“亘古城隍庙”,是不是就是当年寿昌县城的城隍庙?如果是的话,那么东迁后的寿昌县治就应该设在这里了。但这里没有叫古城山的山,只有黄山头一座山。

从亘古城隍庙边沿一条水泥路拐向田间,路的尽头是一个叫窑上的小村坊。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他姓吴,他的祖先是江西人,曾在徐韩村里做木匠,后定居在这里,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村了,村里人大多姓吴。因为这里曾经有一座窑,所以叫窑上。他还把我带到村南的一片荒原中,指着一片荒地说,他小的时候,看到这里有一座很大的坟,足足有三四亩的面积,四周都用石板砌成,据说坟主是劳村人,姓刘,明朝人,是个举人。“文革”时,整个坟场被夷为平地,现在是什么都没有了。

坟场前有一个水塘,老人说,这个塘叫水埠塘。据说以前这个塘和上马溪是相通的,相当于一个通河的内湖。塘边有好多个埠头,用来停靠木排和竹排,也作为浣洗之用。估计是当年寿昌县城内的一个通用码头和城里的防火塘。要是老人的就法是真的话,那么寿昌县治就很可能是建在这一带的了。老人说,他小的时候看到的塘有三四亩大,现在四面都长满了茭白,水面缩小了很多。

水埠塘的东南面,就是真正的古城山了。

古城山村散落在大同镇西南面的田野间,它的东南面就是上马溪。村中间确有几座低矮的山丘。村里一位姓周的80多岁的退休老师说,他从小在这里生活,但说不清哪座山是古城山。

从劳村到黄山头再到古城山,除张家村外,好像处处都有没过县治的遗迹,但又证据不足。万历《严州府志》上说:“晋平吴改为寿昌县,今其地曰古城坂,又名邑村坂。”

也许古城山是古城坂之讹,后人就以讹传讹,硬要把旧寿昌县的县治安放在山上,然后把这座山称之为古城山。窃以为,寿昌县的旧县治大致在现大同镇政府、窑上村以南,黄山头村以东,大同中学、古城山村以西的这块荒原上。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