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龙桥
2014-09-11 10:43

 

龙桥又叫上桐桥。一种说法是因为以前这里的溪上建有两座同样高,同样宽的木桥,乡人就从“同样”两字中各取一半,拼成一个“桐”字,上游的叫上桐桥,下游的就叫下桐桥。可是村里的一些老人却说,交溪流到这里,水流加速,把河床冲得很深,露出了底下的岩石,看上去就像龙的脊背,因此这段溪又叫龙溪,溪上的桥都是用木板拼接而成的,不用桥墩,这些桥都被叫做龙桥。

交溪从沙墩头村前流过,直插村外,却被两座山挤压在一个山峡中,北面的一座山上峭壁悬崖,看上去形似一扇石门,崖下有一个自然村,村名就叫石门堂。然而《建德县地名志》上说,这里叫石门堂的原因,是因为以前村里有一座厅堂,它的大门是用石板构建的。

南北两山往中间挤压,也形成了一个葫芦口,石门堂外有一个高出地面的土墩,墩上有一个村庄,当地人叫它葫芦墩。太平天国后,有王姓从江西南丰迁来,在墩上建屋居住,后来又有何姓从福建迁来,胡姓从安徽绩溪迁来,形成了一个三姓共居的村坊。女英雄王根凤就出生在这个村里。

我们在村里找到了王根凤的弟弟王有顺。

王有顺现年73岁,比王根凤小三岁。他20岁去部队当兵,在部队服役了七年。1968年,姐姐牺牲后,他转业回到地方。为了照顾英雄的弟弟,上级有关部门同意他就近选择一项工作,可是王有顺却没有在附近选择工作,而是跑到七八十里路外的邓家公社邓家大队——一个非常偏远的山村里去教书。那时的邓家不通车,王有顺进出邓家,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回家一趟,要一天的时间。后来调回到离家较近的大同、溪口和李家工作。王有顺是个非常用功的人。他只读过三年的小学,可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他都坚持自学。退休后,自己编印了一本《长汀枯木词选》,选词一百多阕,他说还有几千首诗没有编印出来。由于身体原因,退休前,他的右手就不能写字了,十多年来,他一直用左手写诗填词,每天笔耕不辍。

说起他的姐姐,王有顺的情绪有点激动。他说,姐姐是家里的老大,人又高大,力气也好,是父母的得力帮手。嫁到沙墩头后,勤俭持家。她牺牲的那一年,正好三十岁,母亲哭得不知晕过去多少次。四十多年来,母亲一直念念不忘她的大女儿王根凤,直到前年去世,享年九十多岁。

王有顺喜欢读书,他在堂前摆了一张书桌,背后放一个高大的书架,里面塞满了书,算是书房。问他村里的情况,他说,葫芦墩村后的山上有一块很大的平地,村里人叫它大坪,红军战士余大斌就是在这块大坪里被杀害的。余大斌死后,他的心被刽子手挖出来炒着吃了,尸体就地埋葬,前几年有关部门要把余大斌迁葬到村外的烈士陵园去,却没有找到余大斌的遗骸。现在,这块大坪已经承包给个人,种上了桃李等水果。

葫芦墩外的田畈中间,原有一座太祖庙。据民国《寿昌县志》记载,在整个寿昌县境内,至少有四座太祖庙,一座在县治寿昌城内的万松岭脚,一座在航头小溪源,一座在航头田畈,还有一座在李家的龙桥村。

太祖庙一般是供奉五显大帝的。五显大帝又叫五圣大帝、五通大帝、华光菩萨等,为道家所祀之神,佛书则称其为华光如来、五公菩萨等。他由神到人,又由人到神,从此万民景仰,求男生男,求女得女,经商者外出获利,读书者金榜题名,农耕者五谷丰登,有求必应。每年的农历九月二十八日,是五显大帝的生日,这一天,远近民众从各方赶来祭拜,一时间人潮涌动,寂静的乡村突然热闹了起来。可惜的是,此庙于1973年被拆,木料被人搬走,移作他用,只留下一个也叫太祖庙的地名在葫芦墩外的田畈中间。

沿着交溪向外走,溪滩果然深了不少,溪水也湍急起来。溪上的一座水泥桥把我们引向对岸的一个小村中间。这个自然村很小,却是龙桥村的村委全驻地。村里人大多姓汪,据说,他们的祖上是从安徽泾县迁来的,还是李白的好朋友汪伦的后裔。

龙桥最外边的一个自然村叫前坊。据说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钱、方两姓,故名钱方。后钱姓绝嗣,方姓迁走,钱方衍变为前坊。当年,劳村也有一个村坊的村名叫前坊,为了避免出现麻烦,劳村的前坊已经改为寻芳了。(沈伟富)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