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珏塘
2014-12-22 10:07

在以前,梅岭以南就是龙游县地界了。而现在,梅岭以南有好几个村仍然归建德管辖,比如上梅岭、下梅岭、珏塘等。

珏塘地处建德龙游交界处,是建德最南端的一个村,历史上,由建德、龙游两个县交替管辖着,以致有一段时间,村的一半属龙游,一半属建德(当时为寿昌县)。现在走在村里,村里人还会指着村中间一条不到50厘米宽的水沟说,沟的这边归寿昌,那边归龙游。有意思的是,水沟的两边往往住着兄弟或父子,也就是说,在这里,一家人说不定就分属两个县,泼一瓢水,就会泼过县去。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喜欢赌博的人把这里当作他们的理想场所,要是龙游方面来抓赌了,就逃到寿昌这边来,反之亦然,非常方便,也非常安全。

珏塘是个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村人均耕地一亩多,而且都是旱涝保收的好田,所以珏塘人不无自豪地说:住不完的满塘屋,挑不完的珏塘谷(满塘是兰溪市的一个大村,村里房屋连成片,多得不得了。)所以,珏塘历来富庶,这从它的名字上也能看出来。《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珏是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关于珏塘,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卖油翁挑着一担油来到村里宿夜。第二天早上,他挑上油担,经由村西的一座小岭,准备去龙游。当他走到岭下的一个水塘边时,脚上的草鞋被水浸湿变硬,磨破了脚上的皮。他四下一看,见山坡上长满了棉花,就随手摘了几朵裹在草鞋上,感觉好多了,挑上油担,继续上路。

可是过不多久,棉花也变得硬硬的,脚更痛了。低头一看,奇怪了,两只脚上的棉花分别变成了两个银元宝。卖油翁高兴得不得了,他撂下油担,重新回头,把地里的棉花全部摘走。这些棉花一摘下来,真的也都变成了银元宝。卖油翁顾不了脚痛,挑着一担银元宝,翻过山岭,向着龙游城里疾走。可是,他越走,肩上的担子越轻,原来,那一担银元宝又都变成了一担棉花,其价值顶多也就一担油的钱。

当我一大早来到珏塘时,黄金才老师就带着我去村西的山岭上,看早已经干涸了的那口塘,然后,又领着我,从村外的田野中向村里走,边走边和我讲村里的一些故事。

他说,以前村里有一对姑侄相依为命,后来姑姑嫁到龙游那边去了,侄儿非常想念她,可是往来龙游、珏塘之间有一条溪,溪上无桥,探望极为不便。有一天晚上,侄儿突然又想姑姑了,于是就连夜跑去龙游,回来时不小心落到溪里,死了。姑姑得知后哭得一口气上不来,也死了。姑侄俩死后,珏塘和龙游那边分别为他们建殿塑像祭祀。珏塘建的殿叫金堂殿(音),龙游那边建的殿叫三姑殿。两座殿都在正月十三那天同时建好,人们就把金堂殿里侄儿的塑像抬到龙游三姑殿去,让这对姑侄相聚。过了三天,再去把侄儿的塑像抬回来。可是大家七手八脚,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不能把塑像抬出三姑殿的大门,最后只好拆了门框,抬出塑像。大家以为,一定是侄儿不愿离开姑姑的缘故,可是又不能把侄儿永远留在三姑殿。经商定,两地人在溪上共同建了一座石桥,让这对姑侄随意往来。

桥建好了,每年正月十三抬塑像的风俗也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只是后来再也不把塑像抬进三姑殿,而是放在殿门外,让侄儿看一看姑姑,当天就抬回来。抬到桥上时,还要举行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舞龙、放鞭炮、分馒头等,很是热闹。

塑像抬回村,要先放到祠堂里,请来戏班,为侄儿演几天戏,然后再抬回到金堂殿。而在龙游那边,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到后来,两地人为了争面子,摆起了阔,较起了劲,演戏时间越来越长,戏班也越请越多。珏塘人说,他们村是从正月起来看戏,一直要看到种田。等收完了稻子,又开始看戏。所以,除了农忙季节外,珏塘村里都是很热闹的,各家各户都以客人多为自豪。人一多,自然就带动了村里的文化、商贸等活动。村里的小吃店、豆腐店、肉铺、杂货店比比皆是。

在村里开店的,大多是珏塘本村人,也有少数外地人,其中还有一位是徽商。

这位徽商姓胡,是安徽绩溪人。早年,他跟随别人到兰溪游埠做伙计,遭本店其他伙计的排挤。有一天,店里有一位伙计要他把十斤荔枝干包成一包。这位姓胡的伙计包了半天也没包好,还包破了好几张纸,不料这事被老板看到了,认为他不干正事,结果被赶了出来。他孤身一人辗转来到珏塘,开了一爿小杂货店。后来这位胡姓商人在珏塘成家立业,成了正儿八经的珏塘人。

在珏塘村里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已到吃中饭的时间了。这个时候,随便哪家的厨房里都是饭菜飘香;堂前的八仙桌上,早已经坐着主人,喝着自家酿的粮食酒,见有客人从门外走过,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热情地招呼一声:来喝一杯吧。有的人家则干脆把饭菜端到门外的太阳低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吃着平常的饭菜,悠闲地享受着生活。(沈伟富 沈嘉龙)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