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邂逅佛罗仑萨
2015-01-20 10:24

 

□ 任渊

从威尼斯到佛罗仑萨约280公里,半日车程。我们的旅游大巴穿过城市外围的街道,停在老城区边缘的阿诺河边。一下车就感觉到浓郁的中世纪风情。立在河边的雕楼,跨河而建的廊桥,弯曲狭窄的街巷,高耸的教堂钟楼,无处不在的精美雕塑,还有名人故居,宫殿广场,让人充分感受到这座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的魅力。

佛罗伦萨这所以为世人推崇和敬仰,是因为她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中世纪那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对当时的政治、科学、艺术、经济、哲学、神学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老城小巷的一角,我们不经意间遇上了耸立着的先贤祠,又称圣十字教堂,这座教堂不仅是佛罗仑萨最大的圣方济会教堂,更因为里面安葬着包括物理学家和天文家伽利略、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维利亚、音乐家罗西尼等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俊杰而著名。当我们来到教堂门前,迎面就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的大理石塑像,他头戴桂冠,身披大氅,一手拿着书本,一手紧捂胸前;他眉头紧锁,目光炯炯,凝视着前方,透出内心的坚定和执着。这位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以他的长诗《神曲》留名后世。但是他一生坎坷,因党争失败而被终身放逐,并客死他乡,遗体一直没有重返故里。于是佛罗仑萨人在此安放了他的塑像,算是对他永久的纪念。其后我们还在一条小街的转角处,瞻仰了他的故居,这是一座整洁的用石头砌墙的建筑,墙上壁龛里供着一尊但丁的半身像,下面挂着一面紫色的旗子,标有“但丁博物馆”字样。门前小空地上,一名扮成但丁模样的小丑,臂弯里夹着一本书。面前摆着一个小支架,支架上托着一本翻开的书,我想应该是但丁的《神曲》。

文艺复兴运动之所以在中世纪的欧洲发生,这是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思想基础的。但是在佛罗仑萨同时诞生如此众多的“时代巨人”(恩格斯语),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法国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泰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有阐述:“不能把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视为侥幸得来的东西;绝不能说是一场千载难逢的好运把若干最有天才的人物带上了世界舞台,因而偶然地造成了一次天才画家的空前丰收;很难否认,这场奇迹般的艺术繁荣,原因是人们对艺术的普遍爱好,是蕴藏在全民族各个阶层之中的惊人的艺术才能。”

到了佛罗仑萨,我们还认识了一个跟文艺复兴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家族——美第奇家族。这个家族始终保持了扶持和赞助文化艺术事业的优良传统。他们修建教堂及公共设施,奖掖文化,网罗并资助学者和艺术家,收藏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图书、手稿,创办图书馆并对公众开放。他们的所作所为,造就了一批文化精英,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的教父。

佛罗仑萨是大师的故乡,是艺术的故乡。其中“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乔托、提香等一批画家都有在佛罗仑萨学艺、创作、生活的经历。达芬奇的故居就在市政广场巴尔捷洛宫右侧的街弄里。苏联作家阿尔塔耶夫在他的《在大时代前面——列奥纳多·达芬奇》一书中介绍,达芬奇在佛罗仑萨有两个阶段的生活,一是17岁时随当公证员的父亲从芬奇镇搬入佛罗仑萨,为这位天资聪颖的少年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在这里拜师学艺。30岁时,他离开佛罗仑萨去米兰,在那里完成了《最后的晚餐》。48岁后他再回佛罗仑萨,在这里生活了8年。期间创作了著名的《蒙娜丽莎》。

到佛罗仑萨,不能不去标志性景点——大名鼎鼎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又称佛罗伦萨大教堂。这座用白、红、绿三色大理石贴面的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诠释得淋漓尽致。该教堂于1296年由乔凡尼·美第奇出资,花了175年时间才得以建成。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设计的教堂穹顶,是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的完美结合,而且据说他不画一张草图,不列一组计算数据,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精确的空间想象动工,由心引导建成。

当日旅游团没安排团餐,我和妻子在市政广场拐角处选了一家餐馆,想品尝一下著名的意大利面条,还想喝杯啤酒。可是等我们刀叉杯盘摆了一桌,那位帅得像大卫的店老板来为我们点餐,可是怎么比划,他还是不明白我们要什么。他叫来正在店里招呼其他客人的父亲、兄弟,可他们同样帮不上我们的忙。突然想起多年前郭达表演的小品,那位日本游客因语言障碍解决不了内急的尴尬,今天是我因不会外语,虽身在餐馆,却不能果腹。最后灵机一动,指着一旁其他人正在吃的面条,才把要吃的买到手。什么叫“吃了没文化的苦头”,今天算是领教了。事后想起还为自己这趟“文盲”的遭遇忍俊不禁。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