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绿荷塘
2015-03-09 14:26

 

自寿昌西门外宋公桥下汇入寿昌江的周溪发源于千里岗南麓,共有三个源头。

西源出自马冈山。因此山有八个冈峦,每个冈峦都形似马头,故名马冈山。冈西就是赤岭,岭的那边就是石屏庄。马冈山下有一村,也以马冈名之,称马冈山,后写成马江山。马江山原是一个行政村,现已与沙畈、上仓合并为一个村,叫绿荷塘村。

马江山外是一大块冲击沙洲,现已全部改为粮田,沙畈之名也因此而来,绿荷塘的村委会就设在这里。

周溪的中源发源于邵岭,经里洪坑注入绿荷塘,再流经上仓到西华与西源、东源相会。

里洪坑是个很深的山坞,这里山青水绿,自然环境非常好,又是个产茶的地方。寿昌历史上有名的里洪坑红茶就产在这里。100年前,也就是1915年,里洪坑红茶由寿昌县政府向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送展,最终与福建福安的坦洋工夫红茶同获金奖。民国《寿昌县志》对此有这样的记载:“(寿昌的茶叶)每年出产约五千担,以十都(今航头镇石屏)之绿茶、十二都(今寿昌镇绿荷塘)之红茶为最,曾得北京展览会褒奖超等褒状,及巴拿马赛会特奖头等金牌。”可是,不知从何时起,里洪坑红茶突然就没有了,其制作技艺也一度失传。几年前,江南春堂从福建福安学得坦洋工夫红茶的制作工艺,重新开始了里洪坑红茶的制作,终于成功研发出建德人自己的红茶——建德红,再现了百年前的传奇美味。

里洪坑外就是大名鼎鼎的绿荷塘了。这口水塘最早是由民国时任寿昌县的县长李馀首倡修建的。

寿昌是个很容易出现洪涝和旱灾的地方,特别是到了夏天,稍下几天的雨,溪里就会洪水滔天;而一旦晴个几天,山溪又会底朝天。为改变这种状况,县长李馀(1934年任寿昌县县长)倡导,在周溪的上游修建一座水库,并在库中养了大量荷花,故名绿荷塘。1966年,当地人对绿荷塘加以扩建。

绿荷塘的出名是因为库区山中有大量的古楠木群存在,现已经开辟为森林公园。公园内古树参天,面积达6800多亩,大多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其中有近千亩的天然楠木林,大的树龄已有百年以上,树干挺拔,四季常青,园内有石栎刨花楠、红楠、紫楠、华东楠等,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楠木林之一,被誉为楠木王国。另外还有堇叶紫金年、绞股蓝等十余种名贵药材。林区山高林密,山青水秀,环境幽雅,树荫森森,楠木挺拔,溪水潺潺,走进林区,令人赏心悦目。

不要看现在绿荷塘一带古树参天,在古代,这里是山外人躲避战争和天灾的地方。远的不说,在清中期,就有大量外地人逃难至此。灾难过后,部分有钱人离去了,一些穷苦人留了下来,在此开荒种山。由于这里土地肥沃,山地杂粮连获丰收。几年后,这里的山地杂粮越积越多。清嘉庆年间,就连官府也来这里收购粮食,并在山外建了好几个粮仓,现在还有上仓、下仓、新仓等地名存在。

可是,清道光年间的一场山洪不仅几乎毁灭了上仓、下仓、新仓等村,也差点毁了整个寿昌,这下子警醒了官府,官府下令山里人外迁,还耕为林,并在山口立了一块“永禁苞萝碑”。上仓的洪、童、邵、齐、徐、赵等六家(一说八家)共同商议规定,不仅自自己这辈人不得进山开荒,子子孙孙也永不进山开荒,并共同立下“奉县永禁碑”一块。从此,这里就开始封山育林了。

如果山上的楠木是从那时开始长起来的话,那么到现在,最大的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岁了。

古楠木群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个山湾里,在两个山湾的汇合处原有一座古墓,现已基本被平,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孔洞和内、外堂的一点影子,外堂直径约28米,内堂直径约8米。这么大的一座古墓,其墓主并非等闲之人,民国《寿昌县志》上对此墓也没有记载,而当地人都说,这是明朝大学士商辂公的墓。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淳安县辽源里(今里商乡)人。明宣德十年,他以浙江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成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个三元及第的人。曾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历官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等职。据传,商辂死后,为防人盗墓,同置十八口棺材,同时出殡,分葬十八个地方,绿荷塘是其中之一。商辂是死在家乡里商并葬在里商的,同置十八口棺材是一种传说。因此,这座古墓到底是不是商辂之墓或疑冢,还很难说。

现在的绿荷塘水库,湖水清澈,碧波荡漾,偶有野鸭游戈,在平静的水面上犁出一线波纹,令人神怡心旷。若偷得浮生半日闲,来此放松一下心情,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那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沈伟富)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