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客从何处来?
2015-03-24 14:51

 

口述 凌彩梅 整理 胡开源

前些天,看了《钱江频道》播放的淳安移民电视纪录片,勾起了我对淳安茶园移民前后一些往事的回忆。

我祖籍安徽歙县,祖上在清代光绪年间就来浙江淳安经商了。我爷爷是个读书人,却未能考取什么功名,后来在淳安县城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不久又在县城开了一爿药店。药店开起来了,自己却不去经营,雇用了一个经理和几个伙计,由他们去打理,我爷爷也只是到了年底才去店里翻翻账本而已。经理见有机可乘,便串通几个伙计,采用瞒报、多报等手法,中饱私囊。没过多少年,药店经营就越来越困难了,等我父亲长大成人,药店就倒闭了。爷爷也没有办法,只好将我父亲送到淳安茶园的“天一堂”药店做伙计,我在便那里出生长大,在我十九岁的时候和镇上一个安徽绩溪籍商人结了婚成了家。

淳安茶园镇全貌

淳安茶园是一个山明水秀,物阜民丰的好地方。这里地处新安江的中游,交通便利,运输发达。茶园镇的北面靠山,山脚下一条公路蜿蜒通向杭州。镇的南面紧挨着新安江,江边大大小小的码头有十几个,江上的船只,上通安徽省的深度、屯溪,下达浙江的兰溪、衢州、杭州等地。

茶园镇的上街到下街有三四里路长。街上的房子都是砖木结的徽派建筑,一眼望去白墙黛瓦,高大的门楼墙上,雕刻着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走进一些大户人家的厅堂,里面气势宏大,雕梁画栋,做工精细,很是气派。大街上铺着清一色的茶园青石板,每逢大雨过后,青石板被冲洗得干干净净,光着脚在上面走,不会沾上一点泥巴。茶园石非常有名,听老人们说,茶园石的开采历史已经很久远了,南宋迁都到杭州时,建造皇宫的石料都来自茶园。如果你现在去徽州、杭州、苏州等地旅游,在这些城市的老街上都可看得到用茶园石建造的碑亭、牌坊和用茶园青石板铺就的街道。

因为茶园石的销量大,茶园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塘,也即现在所说的采石场。每个石塘都有自己的号,我现在还依稀记得有“林"号、"傅"号、"徐”号等等。各个石塘所开采的石料上都标有自己的号,如发现石料有质量问题或石料尺寸有误,都可按号寻到石塘的老板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由于茶园石开采历史久远,留下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废弃石塘。小时侯,每当春暖花开的日子,便会和同伴们去石塘玩。调皮的男孩子们会往石塘里扔炮仗,炮仗在石塘里炸开,发出震耳的响声,吓得我们捂着耳朵四处乱跑。

茶园自古商贸发达,街上商贾云集,商号林立,著名的有“正泰昌”、“同和泰”、“天一堂”、“朱广裕”、“朱心泰”、“同茂春”等等。街上非常繁华,盐米布药、南北杂货、五金铁器、古玩珠宝、油坊、糖坊、染坊、碾米坊、电灯公司一间连着一间。还有无数的客栈、茶馆、酒店和商业会馆 。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条大街上有十多家豆腐作坊,在这些豆腐坊里生产一种远近闻名的特产----茶园豆腐干。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程姓人家生产的"正兴”号豆腐干,“正兴”豆腐干在杭州、徽州、严州一带享有声誉。这种豆腐干具体怎么做我不太清楚,只听说在原料上要用最好的黄豆,更重要的是还会添加一些冰糖和香料。 豆腐坊的师傅们将切成一块块正方形的盐卤豆腐用纱布包好,中间放着锡片(一种商号的标记),用石砣压着,压干水分后在沸水中焯一下捞出凉干,然后在秘制的酱油中浸泡五六个小时,再捞出放人锅中,添加冰糖和特制的调料,用文火慢慢地卤,待豆腐干入味后捞出晾干,这样茶园豆腐干才算制作完成。这种豆腐干呈褐色,光泽明亮,香味扑鼻,而且非常有韧性,一块豆腐干卷起来放入手中,你怎么捏也捏不破。爱喝酒的人,不需要备什么下酒菜,有二三块茶园豆腐干就足够了。茶园豆腐干水分少,不易变质,旅途在外的人带上它既可当菜又可充饥,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茶园古镇举办庙会的日子。

每当庙会来临这几天,茶园街后空旷的田野上搭起了三座高大的戏台,街上的行业公会和徽州会馆会联合出资,到金华、绍兴等地请来戏剧班子,为十里八乡的百姓演出。

最热闹的要数三月三这一天的“抬菩萨”、“什方”(音)、“踩高跷”、“秋千露台”(音)的巡游活动了。

巡游的队伍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就在上街的上庙集中。由镇上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在庙中请出菩萨,然后安放在一座装饰华丽的神轿里。巡游活动开始了,走在队伍最前头的二个人抬着一面大锣,鸣锣开道。八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菩萨,紧随其后。在菩萨的后面是一支举着华盖伞和五颜六色旌旗的队伍。在这支队伍的后面是一支敲锣打鼓的乐队。抬菩萨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迎接菩萨的到来,以祈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跟着抬菩萨队伍后面的是踩高跷队伍。踩高跷的人脚上绑着木跷,短的有三四尺,长的有一丈多。他们要么打扮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要么打扮着"八仙过海"中的人物,一边表演,一边唱着,有的还不时做出大劈叉的高难动作,赢得观看群众的阵阵掌声。踩高跷队伍的后面是什方队伍,什方实际上就是一个流动的戏台。每个什方由八个汉子抬着,台上面是一些弹奏乐器和唱戏的人。演员们在摇摇晃晃的戏台上表演是要有一定功夫的,不然容易从戏台上摔下来。走在巡游队伍最后的是秋千露台队伍,每个秋千露台由四个汉子抬着。秋千露台实际上也是个特制的小舞台,台上的木头架上站立着二三名六七岁的童男童女,他们穿着古装戏服,打扮成戏剧中的人物,如花木兰、白娘子、穆桂英、诸葛亮等等。秋千露台表演是孩子们最喜欢看的节目,孩子们围着秋千露台,一边拍手,一边欢快地唱着。巡游的这一天,连建德、寿昌等地的人都赶来观看。街上人山人海,巡游的队伍夾在人群中,走走停停,从上庙巡游到下街的下庙要花二三个小时。

在三月三这一天,茶园街上的大户人家和大的商号,还会在家里或店铺里提供饭菜,免费招待参加庙会的老百姓。

在茶园街上开店经商的基本上是徽州人。徽州过去是一个府,治下一共有六个县。徽州那个地方是山区,那里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汇入新安江后,沿着富春江,钱塘江,最后流入东海。徽州山多,耕地少,一年收获的粮食只够半年食用。为了生存,相当一部分人只有脱离乡土,到外面去经商。历史上的徽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徽州六个县大半靠浙江,加之过去交通主要靠水路,因此徽州商人绝大部分顺着新安江进入钱塘江流域一带,再一路沿着京杭大运河进入长江,进入北方,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的。

在淳安,不但茶园镇上以徽州人居多,在淳安县城,淳安威坪镇,港口镇上经商的也以徽州人为主。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个村落,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小市镇了。我们讲的"无徽不成镇”可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1949年, 我带着四岁的女儿离开淳安茶园,去安徽绩溪照顾我年迈体弱的婆婆。侍奉公婆,照顾孩子,操持家务,这是我们徽州商妇的三大基本任务。在绩溪乡间,我见到了许许多多的徽州商妇,她们大多数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故土。因为徽州有这样一个传统,男孩子长到十二三岁便要离开家乡外出经商,近的离家几百里,远的离家千万里,一去便是八九年,十几年。期间回来一次,迎娶父母在本乡邻里选定的姑娘为妻。回乡完婚后,男人就要离开故土继续外出经商,而女子则留在家里含辛茹苦地侍奉公婆,抚养孩子,料理家务,守望一片家园。男人在外做生意往往数年不归,就算按每三年准时回乡探亲三个月计算,加起来夫妻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三年半的时间光景。所以在徽州有一句土话,叫做"一世夫妻三年半"。当然也有徽州商人在外生意做大的,有能力把家眷接到城市里的,但这毕竟是少数。

1956年我婆婆过世后了,家乡再也没有什么亲人了,我便带着三个小孩回到淳安茶园。那时绩溪到淳安不通公路,我身边带着三个孩子,最小的才二岁。于是我雇了一位信客,请他护送我们。信客挑着一担箩筐,一个箩筐装着一些在路上吃的用的东西,一个箩筐装着我那个二岁的儿子。我牵着两个大一些的孩子,跟着信客,几天几夜一路跋山涉水回到淳安茶园。

一到茶园,街上的变化让我感到十分的吃惊 。经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街上的店铺都按行业合并了,有的挂上了公私合营的牌子,有的挂上了手工业合作联社的牌子。一些原来在店铺里的伙计都当上了经理,而一些老板也跟店员们一样,开始站柜台做买卖了。还有更让我吃惊的是说我们淳安茶园要迁移了,在建德铜官这个地方要建造一座新安江水力发电站,茶园这个地方要被水淹没,我们要移民了。要移民?要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开始我们还真不相信,后来听说在铜官附近金峰乡的一些农民已经迁移到桐庐去了,我们才知道,移民不是传说,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了。

随后,声势浩大的移民宣传教育工作开始了。街上一些显眼的地方都贴满了宣传标语,其中有些标语我还有些记忆,如“做好移民工作,支持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改变中国落后面貌",“为胜利完成我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接着茶园镇上的干部召集我们街上的人开会,要求我们镇上的居民要听毛主席的话,听人民政府的话,服从移民的决定。记得移民动员大会在茶园小学的操场上召开。操场上挂起一块大幕布,几个工作人员在放幻灯片,向我们介绍建造新安江水电站的情况,镇上的干部们说:我国已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安江水电站建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电,有了电,国家建设快了,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好起来。除了镇上开大会,各行各业也分头开动员会。慢慢的我们懂得了建设新安江水电站的重要性,懂得了为什么要移民。后来我们还知道,要移民的不只是我们茶园镇,淳安县城、港口镇、威坪镇也要移,不但淳安县的一些地方要移,遂安县的一些地方也要移,两个县加起来要移二三十万人。

很快,我们得到消息,茶园镇商业街要整体搬迁到建德沧后滩,也就是现在的新安江。街上的居民也跟着随迁到新安江。镇上的领导说沧后滩是铜官下游十多里路的地方,以后在这个地方要建造一座新的城市。因为沧后滩离茶园不远,又听说那里要造一座新城,所以我们茶园镇上的居民对移民没有多大的意见。然而茶园镇上的农民就不一样了,按上级计划安排,茶园镇上的农民要移到嘉兴。嘉兴离上海很近,街上一些有文化的人都晓得那里是鱼米之乡,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茶园农民听说要移民到嘉兴也都很高兴。那晓得先行到嘉兴参观的几个农民代表,看到嘉兴农村的许多农民四肢瘦骨如柴,却一个个挺着大肚子,仔细一问才知道这些人是得了血吸虫病,很多人因为得了这种病而失去生命。再一打听,说只要下田干活就容易染上这种病。看到这种情况,几个农民代表慌了,心想我们农民那有不下田干活的,要下田就要得血吸虫病,那不是死路一条。茶园镇上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就涌到镇里,坚决反对移民到嘉兴。后来经过协调,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将镇上的一些农民移到了富阳一带。

1956年下半年 ,新安江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了,全国各地来新安江建设的干部、工人有二三万人。其中的骨干力量是来自河北官厅水库和东北丰满水电站的水电职工,他们分别驻扎在新安江、汪家、朱家埠、岭后这四个地方。这支水电大军的生活保障和后勤服务工作重担就落在了淳安移民的身上。1956年底,我爱人和其他几位同事率先从淳安茶园移到新安江,在那里组建了国营新安江洗染店。洗染店建起来了,却找不到烫衣服的专门人才。那时全国支援新安江建设是作为一个政治任务的,上级部门得知这一情况,马上在杭州和绍兴请来了二位烫衣师傅,国营新安江洗染店就这样开张了。二位烫衣师傅所烫的衣服笔挺,挂在橱窗里,引来了不少人的观看。

1957年下半年,我上班的所在单位"同和泰"也开始搬迁到新安江,而且要定在10月1日开张。1957年9月,我把三个大一些的孩子寄养在茶园“天一堂"的王师傅家里,自己抱着才二个月大的女儿和"同和泰”的职工们一同乘船到了新安江。

新安江地处建德、淳安、寿昌三县的交界处。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沙滩,人烟稀少,自从开始建设新安江水电站,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我们到新安江的时候,新安江马路两旁已造好了一栋栋崭新的二层商业用房,医院、学校、剧院也建造起来了。一个城市的雏形出现了。我们"同和泰“搬到了位于现在建设大厦这个地方。随后茶园镇上的其他一些商店陆陆续续地全部搬到了新安江。淳安县城和港口、威坪的部分商店也搬迁到了新安江。这样新安江完整的商业体系就建立起来了。从淳安搬迁到新安江的商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徽商,因此可以说是徽商大军建立起了新安江的商业体系。

1958年下半年,我们把茶园的家也搬到了新安江 寄养在王师傅家的三个孩子也一道带下来了。

1958年是淳安移民工作最繁忙 的一年。几十万移民,运输工具主要靠船。那时一只不大的木船要运载二三户人家的东西,而且规定要一次搬清。所以我们也只能挑拣一些床、箱子、衣柜之类的常用家具,其他一些东西都一概不能拿了。当船驶离码头的那一刻,我们的眼泪流下来了,茶园-----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将永远也见不到了,永远见不到了。

船撑到铜官的时候,由于造新安江水电站的地方被围拦了一部分,新安江的江面在这个地方一下子变得窄了,形成了一个大峡口,水也特别地急。撑船的师傅们叫我们抓牢船帮,以免掉入水中。我们一个个都非常紧张,我蹲下身来牢牢抓住船帮,三个小孩紧紧地抓住我的衣服,一动也不敢动。好在船很快地驶离了峡口,我们才松了一口气。

船在今天江滨公园白沙亭不远处停泊。随后我叫人把船上的东西搬到我爱人的工作单位新安江洗染店。在洗染店染坊的一间屋子里安下了我们一家。从此,我们从一个淳安茶园人,变成了一个建德新安江人。

1959年9月,新安江水电站开始蓄水,我们可爱的家乡茶园,除了北面高山上的几个石塘因地势高没被水淹掉外,其他一切都全部沉入水底,从此淳安茶园变成了我的梦中家园。

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大军是新安江工业的第一批开拓者,淳安商业移民大军是新安江商业的第一批开拓者。经过着两支开拓大军的艰苦创业,一座崭新的新安江城诞生了。后来又有附近县市的商业人员加入了新安江的商业大军,再后来建德县政府从梅城搬到了新安江,从此新安江成了建德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

1960年,我的第五个孩子出生了,染坊那间二十多平米的屋子难以挤下我们一家七口人。那时侯新安江居民的住房主要有二种类型:一种是淳安移民安置房,这种安置房基本上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子质量虽好一些,但人均居住面积很少,而且厨房是公用的;一种是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属居住的瓦顶竹笆结构的简易平房,虽说是简易平房,但居住面积相对宽敞一些,一般职工都能分得二间二三十个平米的房子,而且还带有独立的厨房。我们家人口多,就设法搬到了水电职工们的简易房居住。

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者大都是北方人,北方人有睡炕的习惯,因此每间简易房都砌了炕头。我们是南方人,第一次见到炕。炕有二米见方,开始我们也学着北方人的样子,用柴烧炕,后来嫌麻烦也就不烧了,再后来又觉得炕太占地方,就把炕扒掉了。过了几年,北方人慢慢习惯了南方人的生活,也纷纷把炕扒掉了。

北方人和徽州人一样,都非常友善好客。我和邻居们说我们是移民,是从淳安移到这里来的。他们也笑着说,你们是移民,我们也是移民啊,现在不是为了造新安江水电站,我们从北方移到南方来了吗。大家有了共同的命运,我们相处在一起就更加和睦了。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蒸馒头、包饺子、擀面条样样拿手,每次包饺子北方大妈大嫂们总不忘给我们递上一碗。饺子我们也会包,但总没有北方人包的饺子好吃,我就做徽州绩溪拓馃。做绩溪拓馃先要在面粉中加入水和素油,揉好面坯后,包上馅心,放人锅中用文火慢慢烙。这种拓馃馅多、皮薄、香脆,北方人也非常喜欢吃。

在后来的几年里,我的第六、第七个孩子相继出生了。北方大妈大嫂们给我的第六个孩子取名为”六六”,把我的第七个孩子取名为"七七“。在北方人居住的居民区里,男女老少都说一口北方话,这种北方话又十分接近于普通话。六六和七七一天到晚和北方人的孩子们玩耍,回到家只和我们说北方话,不肯说绩溪话,也不肯说茶园话,没办法,我们也只有同他们说北方话。在语言上受北方人影响的不止我们一家,当时新安江镇上的居民以北方人居多,北方话成为主流,不但淳安移民学说北方话,连当地农民也跟着说北方话 ,后来陆续搬到新安江的人也自然跟着学北方话,与此同时在新安江流行的北方话中又夹杂着一些建德方言,于是一种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新安江普通话就形成了。一些外地人到了新安江都感到非常奇怪,怎么在这个南方的县城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操着一口顺溜的普通话呢?

多少年过去了,新安江大街上五十年代建造的二层商业楼房全部拆除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取而代之的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以徽州商人为基础的淳安商业移民大军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上最后一代徽商消失了。

我今年九十岁了 ,从淳安茶园移民到新安江已快六十年了。我看到新安江的城市越来越漂亮,越来越繁华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但不知为什么,只要人们谈起淳安移民的事,我的心就会激动起来,就会想起在绩溪的生活,想起在茶园的生活,想起过去所走过的路,移民也觉得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注:因“什方”和“秋千露台”到底是由那几个字组成已搞不清楚,故在括号里注明是音。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