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大塘边(上)
2015-06-16 10:54

金姑峰下夫人庙

□ 沈伟富

出寿昌东门有两条路,一条是沿江北上越七里岗,过淤堨渡或淤堨桥,西上徽州,东下严州;一条是过朝京桥(约在现在的寿昌铁路桥和330国道附近),到白艾驿,越山门岭,从陆路翻过新岭下严州。山门岭在岩塘山和金姑峰之间,金千铁路和原320国道都从岭上通过。而白艾驿则在寿昌江边,金姑峰下。这里一马平川,沃野成片,历来为寿昌东门之粮仓,由于田间溪岸遍长白艾,故名白艾畈,甚至寿昌江也因之而又被叫做艾溪。古时候,白艾畈设有一个驿站,名叫白艾驿,是进出寿昌的人暂憩之处。久之,驿站边开始兴旺起来,人口越聚越多。最早在这一带居住的是夏家,后来夏家绝嗣,一支叶义问的后裔迁到这里,成为这里的大家族。叶姓人围着一口大水塘建屋而居,故又称大塘边。

大塘边的东边是一座高山,叫岩塘山,因山上岩石高耸,山顶有一口水塘而得名。水塘的边上有一座古庙,称岩塘庙。

大塘边的北边有个依河而居的小村——河村,最早为傅姓聚居之地。相传宋咸淳四年(1268)的榜眼傅崧之就出生在这里,其子傅明龙与父同登进士第,成一段佳话。

傅崧之曾写过一首咏金姑峰的诗:

金姑山上野花红,住近城东第一峰。

溪药香时收白艾,山车行处驾青龙。

可见早在宋朝,这里就是一个白艾成片的地方。诗中所说的青龙即指溪对岸的青龙山。

相传,傅崧之有一个姐姐嫁到大塘边的叶家,后傅崧之为人所害,其家人逃到大塘边避难,后就定居在大塘边,并与叶家共有一个祠堂。到了明朝,有一支傅姓又分迁到航头定居,也就是现在航头溪沿的傅家。

大塘边北面的金姑峰是寿昌的风水山。县志上说金姑峰“峰尖卓立,形若凤翅,横截县之水口……”

金姑峰下有一小庙。此庙虽小,名头可不小,其名也怪,叫夫人庙。初一见,以为是为哪位大人的夫人所立的庙。其实不然,此庙的真正名字叫匹布夫人庙。庙初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从庙堂上一尊香案上依稀可见有“康熙甲辰”(1664)字样,依此推算,此庙至少有350多年了。

匹布夫人何许人也?

相传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败后南下,占据寿昌城。官兵前往讨伐,但寿昌江上的桥已被黄巢兵拆去了,官兵渡不了寿昌江。这时,一位在江边洗涤布匹的妇人见了,把手的布匹随手往江中一抛。说也奇怪,这块白色的布匹就变成了一座白色的桥。官兵见了,很快上了桥,杀入城中,迫使黄巢弃城而走,寿昌城重新被官兵收复。当收复寿昌城的官兵回过头来时,江上的那座白色的桥早已不见了,就连那位在江边洗涤布匹的妇人也没了踪影。后来,收复寿昌的统领把此事报到京城,唐皇下令寻找这位助官兵收复寿昌的妇人,可是怎么也找不到。有人说,他们经常在江边看到这个妇人,但不知道是谁家的女人。于是就有人猜测,这一定是哪路神仙下凡,如今功成名就,返回天庭去了。唐皇就命寿昌县令择地为这位妇人建祠祭祀,庙名就叫匹布夫人庙。不久后,一座匹布夫人庙就在寿昌江的南岸建成了,并在离庙不远的地方建了一座夫人亭,供往来客樵避风躲雨休息。千百年来,寿昌百姓定时来庙中祭祀,每次都带上煮好的猪头以及其他供品。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想出了一个“偷懒”的办法——用石头打制出一个猪头,常年供奉在匹布夫人的像前。

也不知何年何月,一场洪水将匹布夫人庙冲得片瓦不存。洪水过后,有人四处寻找庙中遗物,最后只在离原庙三里路外的金姑峰下,找到了那只石猪头,大家觉得奇怪,这么一个石头打制的猪头,怎么会被冲得这么远?大概是匹布夫人想在这里安身吧。于是人们就在找到石猪头的金姑峰下,重新建了一座匹布夫人庙,并把那个石猪头重新供奉在匹布夫人像前。庙中那尊刻有“康熙甲辰”字样的石香案也是那时所凿的吧。

匹布夫人是助官兵收复寿昌城的功臣,但到后来,人们已经把她当作蚕仙谷神来祭祀了。每到春耕、养蚕的季节,附近民众都要带上供品来朝拜,祈求五谷丰登,蚕事和顺。

现在的匹布夫人庙是新修的,除了那尊石香案是旧物外,什么都是后来重置的。村里人说,那只石猪头早几年都还在的,可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上世纪80年代,有人把匹布夫人的故事搬到新安江边来,而且把匹布夫人助官兵收复被黄巢所占的寿昌城的故事,改编为助黄巢过新安江。窃以为,这样的改编不是很合适,还是还原匹布夫人原来的故事为好。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