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张家
2015-08-03 10:53

 

□ 沈伟富

寿昌江擦淤堨北上,左边是一座山林茂密的青山,当地人叫它翠山。寿昌江在翠山的拦截下,折而向东,在山脚下来了个大转弯。在江水的冲刷下,翠山脚也形成了一块陡峭的石壁。

以前,从罗桐埠到寿昌,有好多咱趟法,其中主要的一条路,就是沿江从山下通过的,因为从这里走,不需要过渡,走的人就很多。有一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天上一轮明月高挂。一位落魄文人经过石壁,看到明月倒影在江中石壁之下的一个深潭之中,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苏东坡的《亦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吟毕,觉得还不过瘾,又吟诗一首:

青山如画月如盘,犹胜当时亦壁看。

向夜客来明对久,春风飞翠逼人寒。

此情此景,被江边的一个艄公看在眼里,把这首诗也牢牢地记在心上。

这位艄公姓姚,当地人。因这里一直没有桥,远近村里凡要过江者,一起凑份子,造了一条小木船,雇了村里一个老人,常年在此摆渡。凡凑过份子的渡客,都不收钱,外地人则象征性地收点辛苦钱。这个姚姓老人也曾读几句书,只因为人太忠厚,人前人后很难得说上一句话,因此,终生大事也被耽搁了,以致打了一辈子的光棍。晚年的他,以摆渡为生。

有一次,一位外地的财主模样的人经过这里。上岸时,没给钱就走了,姚老汉也没开口要。当这位财主返回经过这里时,任他怎么呼喊,姚老汉就是不去渡他。财主这才想起来,刚才忘了付钱。他向着对岸喊:刚才是我不对,忘了付渡钱。你过来渡我,从今往后,我在这里买一亩田,这个渡就由我一个人来养。

财主过了渡,没有失信,真的在渡口附近买下一亩良田,其收成全部用于这个渡口。

石壁下的深潭中,生活着一种白色的鳝鱼,故名白鳝潭,后简为白善潭,诗曰:

白善潭水素练秋,渔翁唱罢月光浮。

也知酒熟鲈鱼美,烂醉忘怀一叶舟。

白善潭以东的田畈称白善畈,田畈中间有一姚姓人聚居的村庄,名姚村,那位艄公的家也在这个村里。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有一个姓张的人从白沙江亭迁居到姚村,与姚姓同住于一村。一百多年后,张姓人口增多,就和姚姓人共用一个祠堂,姚、张两家的红白喜事,都在同一个祠堂里举办。后来姚姓人丁式微,直到绝嗣,张姓成为村里的主姓,于是把村名姚村改为张家。再后来,何姓、徐姓也相继迁到白善畈。何姓与徐姓壮大之后,也都各自形成了村庄,姓何的村庄叫何家,姓徐的村庄叫下徐。有人说,既然有下徐,就必然有上徐,但是,寿昌江上没有上徐这个村。其实,徐家居住的村坊之所以叫下徐,是因为它地处何家的下首。

历史上,张家、何家和下徐三个村一直和睦相处,共同耕耘着寿昌江边这片肥沃的白善畈。这三个村也在四十多年前的那场洪水之中,得到重生。

站在白善畈中往西看,寿昌江对岸的翠山上,有五道山梁从山顶伸向山脚,村里人把这五道山梁说成是五匹马同饮一江水,并给它们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五马同槽”。

村的东面,也有一道梁,但比翠山矮得多,山梁的中间断开,村里人形象地称之为“双龙戏珠”。现在,两山之间修有一座水库,蓄水灌溉全村的田地。水库之下,也是田畈,叫“后畈”,也叫“东野”,《姚村张氏宗谱上》有诗赞曰:东野俨闻布谷鸣,农家春到趁时耕。秋来陇亩皆丰稔,鼓舞讵歌乐太平。听起来真是一首田园牧歌。

过去,从寿昌到厚堂、湖岑畈等地,都从张家村的西边走,村北的姚村古庙也在这条路的边上,往来行人来到庙前可歇个脚。320国道开通后,道路改到了村东,把后畈,也就是东野隔在了村外,而那条用石子、石条、石板铺成的古道早就湮没在田间,静静地守望着沧桑的岁月。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