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黄岙
2015-08-31 13:22

 

□ 沈伟富 文/摄

五里源口北侧有四个山坳大致与五里源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其中以清塘源最深最长。另有一山坳自西南向东北,把清塘源等四个山坳拦腰截断,迫使从清塘源出来的水改道,向着东北方向流去,最后注入寿昌江。这个山坳就被叫做横坳。可在当地人口中,“横”与“黄”的读音相近,故又读成黄坳。另外,“坳”与“岙”读音一样,且意思也相同,而且“岙”字多用于地名,所以横坳被写成了黄岙。

黄岙背靠燕山,与更楼隔江相望,上与新市毗邻,下与梅坪相连,境内多山地丘陵,其间夹杂着一些水田,但灌溉极为不便,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村庄。境内的大部分田地都为邻村的一些大户人家所有。

五里源口和清塘源口有一大致呈圆形的山丘。风水先生说这是“双龙戏珠”,是块风水宝地。清中叶,这块山丘被甘溪方家买去,把一位先人埋在这里,并在附近购置了一些田地,雇人在这里看坟。一百多年后,这块山丘上的松树长成了参天大树,故名松树山。直到上世纪初,这些大树还在。当地的一些老人说,有些树的树身有豆腐黄桶(旧时农村里用来做豆腐的木桶,直径在一米以上)那么粗,大炼钢铁时被砍光。

黄岙的兴起是在太平天国之后。

太平天国后,一些江西移民迁来这里,向当地人租田租地耕种。后来,移民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个以江西移民为主的村庄。

移民刚来时,把房屋建在庙(嘴头)寿(昌)大道边,有部分人就近取材,竟然把大道上的石板挖起来,用来建房。后来听说这条大道是一位淳安的寡妇独资修建的,于是又从河滩里捡来卵石,重新把路筑好,所以,曾经的石板路,在黄岙一段就成了卵石路。

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移民们团结在一起,结成共同利益团体,其中有一个叫“十八股份”的团体较为有名。

“十八股份”之名因何而来,已经不太清楚,时间大约是在晚清时期,距今约在百年以上。他们把自己的山林范围一步步地向四周扩充,一边伸向新市,甚至更上面的新街,一边伸向梅坪,往后则直达燕山顶。

为了灌溉,他们把从五里源中出来的水源强行截断,引向黄岙,导致新市的大片粮田无水灌溉,新市人与黄岙人经常因此起争端。

为平息争端,有人站出来做了中间人,在五里源中建了一座堨,让一部分水流向新市,一部分水流向黄岙,平分源中之水。因这座堨上的水要供应五个(自然)村之用,故名“五堨”,并在堨上立了一块石碑,刻上“五堨同引”四字,告戒子孙后代,共同利用永源,永不再争。

黄岙人的“争”是远近闻名的,邻近一些村庄的人都不太敢惹,因为他们还从江西带来了一种拳——天罡拳。这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拳种。凭着这种拳,这些江西移民终于在黄岙有了立足之地,站住了脚跟,致使一些原本就居住在附近的本地人,为了和这些江西移民搞好关系,也学会了江西话,以便交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有很多来自杭州、新安江的知青也都学会了江西话。

都说黄岙人会争,争山争地争水,争斗不息,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晚清政府根本无力管理那些因生活所迫而四处迁徙的移民,使得一些移民要么靠“武力”来求得生存空间,否则就只能迁到深山之中或高山之上,祖祖辈辈都过着贫寒的生活。附近黄洞山上的安庆移民就属于这种类型。一百多年后,人民政府对这些移民关爱非常,千方百计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或者就地开发项目,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或者把他们迁下山来,和山下人共同生活,达到下山脱贫的目的。前几年,整个黄洞山上的人就被全部迁下山来,其中大部分迁住在黄岙。黄岙人也以其宽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和他们的祖辈有同样命运的移民。

现在的黄岙已被纳入建德城南的开发区,并通了公交。境内不仅企业遍布,比如青岛啤酒厂等,而且高楼林立,特别是沿江一带。声誉远播的小诸葛悠闲山庄,就在清塘源中。现在的黄岙人已经不是当年好争的黄岙人,他们正以满腔的热情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四方来宾。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