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严州城里“十板桥”
2015-09-01 11:11

梅城,是古严州府城。这里“群峰围绕,一水萦行,江阔山深,山川宏伟”,向来被誉为锦绣州城。明代严州知府李德恢综合诸胜,题了“严陵八景”,利载于志。古城的黎民百姓也编集龙山、宝塔、三元坊、九峰寺等为梅城十景。然而这些景点题缺了桥,于是古城一些别出心裁的人,从小处入眼,编就“十板桥”。十板桥,是以石板铺成的桥,按桥所用石板多寡,从一到十,以数定名,添作典故。

先说一板桥。府前街有一条小弄堂,弄堂甚窄,名头却很大——将军弄。以往县衙在这弄里设过监狱,而梅城人把监狱叫作“板房”,因之,将军弄又叫做“板房弄”。紧贴“板房弄”的南边,就是宣灵庙。庙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祀的是一位生性至孝的普通人周雄。孝子周雄溺水身亡,因显灵异于民,被封为正烈宣灵王,晋封远德海潮王。

这座庙于清乾隆十五年扩建为三进,最后那一进砌有一个水池,池上架了一块石板为桥,人称“一板桥”。说实在的,这小石池上的小石桥,并没有什么大用场,大概是周宣灵王是溺水而亡的,后来又被晋封为“运输海潮王”,都与水相关,建池蓄水,备资古事,小桥,点缀而已。

周宣灵王庙在古城有两座,另一座在下丰城的庙弄口,旧县志称是古宣灵王庙,俗呼“南周庙”。这座古庙规模比“板房弄”的宣灵庙小得多,但庙里也有一个石砌小水池,一块石板架于池上作桥,所以,“十板桥”有两座一板桥。

二板桥和三板桥均在玉带水上。玉带水,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玉街”,俗称“南沟”,是沟通东湖和西湖的一条渠道。梅城坐龙山而临江水,每逢雨季,江流横溢,山洪奔泻,古城太平桥一带地势低洼,常闹水患。明万历十六年,时任严州府同知的危以平,开沟辟渠,导水入江,古城内涝水患之危,正如这位同知之名,得以平也。

玉带水从东到西,流经市廛,在巷口之南,半道红北端,古人建有跨渠石拱桥一座,名曰太平桥。太平桥在大街之上,构建较好,故不入简易的“十板桥”之列,但其西的二板桥,及其东近百米处的三板桥合成一组,是为城中心的重要通道,而桥下的玉带水,至上世纪50年代初仍然清波流淌。我曾与友人一起,小楫扁舟,从西湖穿水门,进蔡家塘,过江家塘,荡过宋家湖,一直划到东湖里。是时也,皓月当空,湖水澄澈,夜风轻拂,岸浒灯辉,双桥垂影,环境安静而清美。

或云,水是城市的肺。梅城众多的湖塘渠洫,不仅具有排灌蓄泄的功能,那流通的活水,又具排污泄垢,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城市庶黎居住环境之功效,故历代守严官吏皆十分重视,经常进行疏浚。

从桥说到了水,还是回过头来讲桥吧。

桥,无论其形制大小,都是连接两岸,便于行旅运输的建筑物,但有时也可以作为一个标识,比方说,“驿外断桥边”即是一例。四板桥也是如此,在老一辈人的心里,也是一个标识。

改革开放后,有位从台湾回梅城探亲访故的人,离台之前,他爷爷因年迈不便行旅,就叮咛他,回梅城之后,定要去看看老宅子,还特地指出老宅在四板桥边。说来也可怜得很,因古城里的人大多不关心这千年州府的旧事故典,他们只晓得现在的崇民桥、后历桥,却不知道梅城还有什么“四板桥”的,因为陪同他的人不知四板桥在何处,所以也就没有完成他爷爷的嘱托的事。古城啊!有多少遗迹行踪,旧闻故事,系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之心!即如这土俗的“十板桥”,也紧绾着多少人的情结!

我访问过古城一些耆老,四板桥就是县冶桥,是明代万历十一年,时任建德县令的俞汝为建的。这桥还有一个名字——落魂桥。当地百姓讲,往朝犯死罪的人,行刑前要绑卦大堂,经县太爷验明正身,朱砂笔点名之后,推出县衙,那将被处决的人,连拖带拉过县治桥时,已是魂飞魄散,所以就有了这个桥名。

日月飞逝,时代变迁,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旧县衙这块地方改为建德林场。上世纪50年代初,林场扩建道路,县治桥和桥前的“汉富春坊”一起折毁。四板桥折了,它的名字也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八板桥,架在江家塘通往蔡家塘的渠道上,原名后历桥,梅城人把“历”字叫成“陵”字,市民习惯称它为“后陵桥”。

五、六、七、九这几板桥,我没有寻着。当年听人讲,古湖社有位姓张的老农民知道,那时去寻访他,没有遇上,就搁了下来。至于十板桥,有人说就是东门头的塞北桥,碧溪坞的王福禄老人生前曾讲,这座桥名,梅城很少有人晓得。但他未细说。

过去东门头路南有口池塘,叫柴家塘,塘水北泄,流入东湖。东门直街以前是通往东馆驿站的孔道,州县官吏,各地要员来严州,都从东馆上岸,然后车马肩轿进城,所以街路宽阔,道泄柴家塘水的渠道亦长,因而架在大道上的塞北桥,就要用十块石板铺砌而成。

前些天,我又到梅城访问一些世居老者,亦无端倪,只得就此搁笔,有望对严州民俗旧事感兴趣的乡贤留意焉。

责任编辑: 邓林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