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乡愁:我们心中心永远的牵系
2015-10-08 16:13

——《行走寿昌江》结束语

□ 沈伟富

“行走寿昌江”系列自2013年5月开始,至今已连续进行了两年零四个月,共写稿129篇,现在终于画上了句号。

乡村家园,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的牵系,寻找已经或即将消失的乡村家园,就是追寻自己心中那种永远都无法释怀的乡愁情愫。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后,“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也曾说过:“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如今,“乡愁”一词已成了人们口头和媒体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

于是《今日建德》就有了“行走寿昌江”这个系列。

其实,这个系列的采写,已在我的头脑中酝酿了很多年,之所以迟迟没有付诸行动,是因为我不知道能不能一个人独立完成,与其半途而废,不如按兵不动。

2013年5月,市民间文艺研究协会在梅坪开笔会,期间,一些老梅坪和我聊了很多关于梅坪的历史和传说,回来后,我就写了一篇《梅坪,你向我们隐瞒了什么》,配上图片,在《今日建德》上发了一版,反响很好。我就在想,这不就是我想要做的“行走寿昌江”系列的模样吗?于是我又很快奔赴更楼,采写了第二篇《更楼,一段抹不去的记忆》,也以同样的方式发在《今日建德》上。当时的更楼街道办事处领导还向全体干部推荐这篇文章。从此,“行走寿昌江”系列正式拉开序幕。

寿昌江的源头在李家石鼓的三井尖,这里是建德最高的地方,也是建德、淳安、衢州三县市的交界处。前几年,我们五六个人在“寿昌通”方根发先生的带领下,带上干粮,一起登上了三井尖。我的“行走寿昌江”系列应该从这里开始。我再一次一个人开车,来到三井尖下的翁家采访,《寿昌江从这里走来》一文应该算是这个系列的真正篇首。

可是,就在我的系列进行了一年不到的时间,方根发先生突然去世,令人无比伤痛。本想在他的帮助下完成这个系列的设想,现在只有靠自己来完成了。

之后,我在李家大地上行走了四个多月。李家既是寿昌江的源头,也是建德文明,乃至浙江文明的源头。这里有距今十万年前的建德人牙洞,是唐代进士、诗人李频的故乡,也是宋代名臣叶义问的故乡。这片土地上有太多的文明碎片值得我们去捡拾,去记录。

大同是寿昌江上游行政区域最大的一个镇,我差不多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才走完整个大同的所有村庄。然后沿江东下,进入航头、寿昌、更楼。从春天到夏天,又从秋天走到冬天,无论寒暑,还是阴晴,从不间断。

两年多来,我利用所有的周末休息时间,自己开车下去采访,往往要忙到日落西山,才能踏上归途。

记得我在李家某村采访,不知不觉,已到吃饭的时间。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走来,非要拉我去他家吃饭不可。我不认识他,不知他为什么要拉我去吃饭。后来才知道,他一直在看这个系列,得知我来到村里采访,就悄悄地叫老伴做好了饭。到了吃饭的时间,他就过来硬把我拉了去。临走时,他还到自家的菜地里摘了一个大冬瓜送我。我说不能吃了还要拿。他说,实在不是什么好东西,反正我一个老头子,加上我的老太婆,吃不了这么大一个冬瓜,就算你帮我的忙吧。但是有一个条件,后出书了,送我一本就算扯平了。面对这样质朴,而且对地方文化这么爱好的老人,除了激动,我还能怎样呢?

2014年刚过完年,我就奔赴大同某村采访,陪同我的是村里的一位老会计。中午,他也是硬拉着我,要去他家吃饭。因为是正月里,我很不好意思,只好从车后备箱里拿出一点备用的拜年礼品。到了他家才发现,他家已是高朋满座,原来,他把当成了贵客来接待,把村里的头面人物都请来陪我(当地风俗:这种待遇,只有新女婿上门才有),你写了那么多的好文章,我们在坐的个个都爱看。保可惜你要开车,不能喝酒,以后来村里,不要自己开车,我们一定要喝个开心。

航头初中的黄金才老师是个对地方文化非常热爱的人,他曾经发动学生,一起编写了一本《大店口的传说》。得知我在航头采访,一次次主动来陪我,帮我找人,联系采访对象。

寿昌东门的汪培斌老人也是个地方文化爱好者。一见面,他就和我来了个大大的拥抱,激动地说,读了你的好多文章,写得真好,今天见到真人了。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前几天到新蓬采访,联系了汤敬文老先生。电话一打通,他就说,你终于来找我了,你不知道,你的所有文章我都读过了,还装订成册,放在书桌上,经常翻阅。

有一次,市统计局离休干部傅金水老人,委托女儿到报社来找我,正好我外出采访了,没找到。前几天我去新安江广场散步,偶遇她女儿,就一起去了傅金水家。和汤敬文一样,傅老也把这个系列文章整整齐齐地装订成上下两册,他还和我谈了很多关于寿昌的旧闻。

在整个行走过程中,汪国云、方韦、胡建文等分别先后陪我走了很多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作家,梅城人,原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郑秉谦老师看到我的系列文章后,多次和我说,这种方式很好,你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写下去,最好把整个建德都走遍。最近,郑老师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对家乡的集体记忆——读“行走寿昌江”》。后来才知道,郑老师是在生病住院期间写下这篇文章的,令人感动不已。

2013年,市政协主席吴铁民看了本系列文章,专门作了批示,对本系列非常肯定。2014年春节刚过,我突然接到吴铁民主席的电话,要我去他办公室。当我走进吴主席的办公室,一只红红的火炉已经生好,叶志高副主席也早已在坐,看上去好像是专等我的到来。一见面,吴主席和叶副主席就说:“你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寿昌人民感谢你。”然后,吴主席亲自为我泡茶,邀我入坐,就本系列文章,两位主席和我拉起了家常,最后要求我一定要坚持到底,争取用这种方式,把整个建德全走一遍。

现在,“行走寿昌江”虽然已经结束,但寿昌江流域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挖透、写透,这只能有待于自己或他人以后继续了。

责任编辑: 季玫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