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新叶——八百年的守望(上)
2015-10-19 13:36

 

□ 沈伟富

 

《走读三江》开栏的话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行走寿昌江”终于顺利结束。但是,很多读者或来访、或来电,要求我继续走下去,把建德的另一半,也就是老建德也走一遍。

十多年前,也就是2001年的春天,当时的《建德日报》社开展了一场大型的采访活动——“三江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但是,我们即将开展的“走读三江”与当年的“三江行”有所不同。“三江行”的范围仅限于三江沿岸,没有深入到偏远地区。而“走读三江”将把脚步从三江沿岸尽量延伸到各支流的尽头,其采写方法也将秉承“行走寿昌江”的基本形式与风格,也就是说,以新安江、兰江和富春江为线,以这三江两岸的村庄为点,以人文、历史、文化、物产、风俗等为采写内容,把整个老建德串在一起,当然也包括属于老寿昌(甚至兰溪)、但又属于兰江流域的大慈岩。

那么,我们的脚步就从大慈岩开始吧。

 

新叶的魅力不仅在于她有一百多座明清古建筑,更在于她有八百多年的人文积淀。

在金(华)衢(州)盆地的西北边缘,有一座峭壁森然的山——玉华山,玉华山下,散落着大量的古村落,新叶村是其中的典型。

八百多年前,这里住着白、夏两姓,后来,有个叫叶坤的人从更楼湖岑畈入赘到这里一个姓夏的人家做了上门女婿,根据传统,叶坤的子孙也都姓夏。为了不忘自己的先祖,儿代以后,叶坤的后人决定恢复自己的叶姓,村里就成了白、夏、叶三姓共居的局面,村名也叫做白夏叶。再后来,村里的夏姓和白姓或因不堪贫穷,大量外迁,或因后继无人而绝嗣,只剩下叶坤的子孙这一支坚守在玉华山下。

白夏叶一直以来都归兰溪县管辖。1951年7月划到寿昌县,为纪念此事,改白夏叶为新叶,寓“万象更新”之意。

然而,在万象更新的时代,新叶村因自然的原因,未能更新自己的村貌,这就为我们保存下了大量的古建筑。

无论你什么季节走进新叶,都有不同的景致迎接你,春天,这里有漫山遍野的桃花、梨花,油菜花;夏天,这里有十里荷花;秋天,片片金黄把整个村庄妆扮得分外妖娆;如果你是冬天来的话,那么满池残荷会让你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来,如果运气好的话,你还可以欣赏到白雪下真正的“玉华”山。

但是,这些自然风光还是敌不过村口的那座古塔,在很远的地方,那座古塔就把你的眼球给抢了去,可当你越走越近时,那座古塔也跟着越来越低,直至最后消失在你的视野里,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走进了新叶那幽深的古巷中,你的视野所能看到的,除了两边的白墙、脚下的石板路,只有头顶那一绺的蓝天白云了。

新叶的古巷是幽长的,它七拐八弯,仿佛永远都走不到尽头,转了半天,很可能又会转到原处,难怪有人惊叹,走进新叶,就是走进入了一个大大的迷宫。

其实,新的村坊建筑是很有讲究的,整个村庄以叶氏总祠堂——有序堂(又叫国戚第)为中心,四周有崇仁堂、永锡堂、荣寿堂、启佑堂、存心堂等十一座分祠,当地人称之为厅,这些厅,分属于新叶叶姓的不同分支。

那座总祠堂为什么又叫国戚第?这是有故事的。

明万历年间,皇太后病重,朝廷贴出皇榜,要招天下名医为皇太后治病。新叶有位土郎中,名叫叶遇春,他揭了皇榜,去了京城,请求为皇太后治病。经叶遇春的精心医治,皇太后的痼疾果然好了,皇帝非常高兴,就把京山王的孙女嫁给了叶遇春的次子叶希龙为妻,这样一来,叶遇春就成了皇亲国戚,叶氏宗祠有序堂也受封匾“国威第”。这是新叶历史上叶氏的最高荣光。

村中的道路以有序堂为中心向外辐射,其主要道路有八条,中间都铺着青砖,两边嵌着鹅卵石,其他小路则一律只用鹅卵石砌成。主要道路之下都建有很好的排水系统,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口水塘,这些水塘既起着调节水流的作用,又方便村民洗涤,还可用于防火。从风水学上说,还有特殊的意义。整个新叶村的建筑布局非常特殊,她不按坐北朝南的建筑传统,而是反向而建,也就是坐南朝北,东面有一座道峰山,因其形酷似笔架,村里人又叫它笔架山。东面主火,村中所有的水塘都把这座笔架山倒映其中,一方面消了东面之火,另一方面,他们把水塘比作砚池,有砚有笔,文风一定会昌盛。

说起文风,还得说说南面的抟云塔和文昌阁。

前面已经说过,在未进村前,可以看到村外有一座白色古塔,到了村中,塔就不见了。当我们沿着村中的青砖小巷往南走时,这座白色古塔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新叶村的地势北高南低,南面就成了水口。其他方向都有小山为屏,并且这些小山座座都像小船,船头都朝着村外,从风水学上来说,这样会把村里的财富带走。明隆庆年间(1567),在叶有松、叶一清等人的倡导下,在村口建一座塔,以留住财富。此塔历时8年完成。塔呈六边形,内部七层,原本都有木梯直通顶层,现木梯已被拆除。顶端悬有六只铜铃,轻风徐来,铜铃轻摇,铃声悦耳。

此塔名抟云塔,是当时的倡建人从《庄子》的“抟扶摇而直上九万里”句中得来。为了在村里大植儒风,所以又在塔下建了一座文昌阁,供村里人读书之用。塔与阁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村中一个最为优美的风景点。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