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武夷山下的徘徊
2015-11-17 15:19

武夷山下五夫里,是南宋大学者朱熹曾经居住生活过的地方。

途中,山道弯弯,且多有路段整修。车行缓慢,塞堵频发,想快也快不了。于是,我的思绪就在颠簸中开始了忽上忽下的腾挪跳跃。

南宋偏安,人心浮动,经济负重。“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但是,朱熹却以他的独立特行,自塑了卑怯之中的另类伟岸。

朱熹自幼即具异秉,四岁便有向父亲问天的聪慧睿智,八岁则通《孝经》大义,成年后淹贯诗书,凛然正气,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二岁授同安县主簿,上任后出入村社,尽心民瘼,在忠君与爱民累累相悖的拉锯战中,开始了学以致用的根本思考和寻觅。朱熹起初倾心佛学,但当他发现佛学不能真正教化百姓时,立即坚定了儒学志向。扎根在“平实”二字之上,逐步培植丰满了儒家理学体系的宏伟架构。“源深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处生”,朱熹用自己“居敬持志,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勇猛精进”的问学积累,为偏安文化的浮侈淫逸套上了一条断魂索,挺直了真正文人的脊梁骨。

俗言道,千个有头万个有尾,朱熹人生的主根就在五夫里。

公元1143年,朱熹父亲朱松去世。十四岁的朱熹谨遵父亲遗嘱,奉母从福建尤溪来到五夫里,投靠其父生前挚友、抗金名将刘子羽。

从此,朱熹就在五夫里扎了根,从学、著述、授徒,生活长达五十年之久。他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大多是在五夫里完成的。

五夫里,一个偏僻的山乡小镇,竟然在畸变的南宋文化中腾龙起凤,哺育了一位中华民族的千古精英。

五夫里很小,也很古。

它初起于东晋中期,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小镇的主体是一条名为兴贤的小街,长短千米左右,宽窄三米上下,坐落于缓缓的山坡上。鳞次栉比的房舍迤逦展开,蜿蜒曲折,直达坡顶。路面斑驳凸凹,铺面古旧苍然。街中多有石坊,坊各有名,其上多刻“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等等古气盎然的题词。又有一座小小的过街门楼,两面分别镌刻“三市街”“过化处”数字。细细端详时,斜照的阳光、雕花的门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自在,古朴悠远,让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种朝圣面佛的意境。

我在小街上徜徉,边走边看。从兴贤书院五彩的门墙前面折转,回到那条名闻天下的“朱子巷”前。

我站在朱子巷口朝深处凝望,朦胧中,我仿佛看见了朱熹的身影,他正臂夹书袋,脚步倥偬地向布满卵石的巷道走来。

朱熹虽有大智慧,在甚嚣尘上的俗雾中,仍然有过五彩缤纷的慷慨激昂和年少气盛的热血沸腾。他曾经坚定主战,斩钉截铁地上书皇帝“修攘之计不可以不早定也”,旗帜鲜明地对和议之害、复仇之利大力宣扬。借痛斥秦桧来大骂主和派头子汤思退和钱端礼。

朱熹既敢直言,当然就不怕死。可悲的是,已经因符离之败灰心丧胆的宋孝宗并不领情,权臣如钱端礼之流更是死活不容。朱夫子接连受挫碰壁,无奈中只有怏怏然退归五夫里,穿行于卵石小巷,在自己一心追求的义理王国中,艰难跋涉。

朱熹在同安县主簿任满后即奉祠养亲,回归五夫里教书育人。之后三辞京官,坚定居闲,一干二十年。其间,他的学术著作日丰,抗金壮志消歇,把一腔热血逐渐倾注到了儒学理论的知行之中。

但是,朱熹的言行移位绝非麻木妥协,而是一种明知不可为之下的曲以为之。皇帝不重用,我自重;精英不专精,我自专;天下不知礼,我自教。所以,朱熹虽主守却不倡守,拼命以儒学收拾人心,力求从根本上奠定抗战基础。

想当年,一个山中小镇,一条瑟瑟小巷,却时时刻刻不休不止地生长着世情的悖反之道,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众心所向还是朱熹一意孤行?我深怀疑虑,摸挲着凹凸的坯墙,不住回头张望,努力从思索中寻求解答。

走出朱子巷时,肚子有些饿了,看见不远处有家路边饭店,立即决定就地用餐。

餐馆中没有客人,老板待人热情。攀谈中,问起五夫镇的来历。老板说,夫子嘛,就是指镇上胡姓家族中五个有大名望的读书人,他们都比朱熹早。朱熹在镇上只是教书,他的住家紫阳楼就在镇外,也该去看看哩。

紫阳楼是朱熹义父刘子羽专门为朱家母子盖的住房,位于五夫镇东南一公里开外的屏山脚下。远远望去,白墙飞檐,林木葱茏,令人欣喜。

然而待餐后前往,却叫人大失所望,竟是一整座全新的建筑。对照旅游折页上紫阳楼图片,旧貌荡然。连传说中的半亩方塘,也成了一石灰池。楼中仅一老者,所知极有限,令人怅怅。好在门前一棵相传为朱熹手植的八百岁香樟树,枝干苍虬,古风习习,可聊补寻真之缺。

朱熹自进士登第,当官50年,立朝40日,辞职多达23次。自劾求免的表面是退避,骨子里却是一种顽强的抗拒。在断断续续的为官履历中,他的恤民、省赋、济粜、办赈济、筑江堤、整士风,他的“访民情,至废寝食”,他的正朝廷、立纲纪、厉风俗、选守令一类的谏议和行动,都是儒家理学的坚强骨骼,都是朱熹在不可为的黑幕铁网之中的心血之为。他的主守之心甚至比主战派的兵刃还要锋利。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上,闻知宁宗登基的消息,立赴刑狱,提斩18名大囚,“才毕而登报赦至,翁恐赦至而大恶脱网也”。为国为民,除恶务尽,大智大勇,雷霆手段,平平主战者何能望其项背!

朱熹生在屈辱的时代,长在庸堕的时期,活在性格扭曲心志压抑的煎熬中,但他能够隐忍混浊,百折不回,于百姓有益的即力行,对理学不利的即争辩,大道通天,一以贯之,志坚如磐,誓死以求。

朱熹用自身的刚健,传承发展了儒学道统。

责任编辑: 方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