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遇见,通道的秋雨(上)
2015-12-14 14:49

□ 沈伽如

又是一个阴雨绵绵的冬日。

站在窗前,看灰蒙蒙的天空下纷飞的淅沥冬雨,不禁怀念起通道的那场秋雨。秋雨中被洗得透亮的树叶,还有宁静得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侗寨。

在去湖南怀化之前,通道,于我是陌生的,这跟我平时的孤陋寡闻有关。每次出门旅行,走的都是成熟线路,热门景区,却不知真正的美景是隐藏在热闹的尘世背后,等待有缘人一睹她的芳容。到了通道,才知道这里不仅有著名的“通道转兵”事件,还有神秘的“再生人”现象,至于随处可见的少数民族风情,更是令人着迷。而不请自来的秋雨则成了此行的背景音乐,弥漫着温润的诗意底色。

第一次走进侗寨,目光所到之处皆是新奇,连在田野里奔跑的鸡群都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你看,它们的羽毛是如此富有光泽,鸡爪充满了力量,最关键的是自由呵!这自在的快乐,是那些圈养在笼中,整天吃着激素饲料长大的鸡们无法体会的。

拾级而上,视线落在一块石碑上,“坪坦风雨桥”。此桥木结构,分上下两层,素墙黑瓦,低调内敛,毫无奢华之气。据介绍,这里的风雨桥都不用钉铆,只采用木榫卯,有的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湿藤绑扎法,被称为“国内桥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见的一批活化石”,令人大开眼界。不过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湿藤”两字,不知是一种怎样的植物,才能担当此承载数百年时光的重任?免不了又浮想联翩一番。

在侗乡,风雨桥不仅仅是桥,更是侗寨的“神”,祭祀敬奉的对象。它还是个风水节点,一般建在村庄的下游,“肥水不流外人田”,肩负“护寨”“镇宅”的重担,所以又被称为“福桥”。若桥上饰有花纹的,则赐名“花桥”,很有意思。

此刻,桥下的坪坦河静静地流着,面对我等陌生过客的惊扰,那份从容和淡定,让我不由自主地对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滋生敬仰之情。

穿过风雨桥,进入村寨,我在恍惚中产生了某种错觉,这是一条回家的路吗?不然,何来如此熟悉的感觉?眼前这一幢幢具有浓郁侗乡风格的建筑,带着岁月的沧桑,微笑着屹立在秋雨中。而我就是一位远方的游子,小心地试探,慢慢走近,用心去触摸。我在寻找一条“通道”,一条能正确抵达侗乡精神领地的通道。

“孔庙?这里居然有孔庙?”前方一块悬挂在门楣上的匾额闯入我的眼帘。停住脚步细观,没有错,真的是孔庙。庙门两边挂着一副木制对联,黑底金字,“至圣无疆泽天下,威德有范垂侗乡”。里面供奉着一尊双手作揖的孔老夫子立像。此庙虽简陋,但出现在这偏僻的侗乡,还是让我有点意外。侗族人信奉萨岁,那是他们的远祖母神。我不清楚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侗族的伦理道德观产生过何种影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者之间必有隐密的联系。

在村寨里游走,最气派的建筑当属鼓楼,它的身份类似于城市的地标,特别的醒目。鼓楼,是侗乡的三宝之一,另两宝分别是凉亭和风雨桥。每一宝都有繁复精致的建筑工艺相匹配,由此细节可以推断数百年前侗族工匠高超的技艺。听说当年修建这些建筑都没有图纸,我无法想象,这造型、构件和尺寸等,究竟以何种方式贮存在那些设计者的脑海里?我父亲就是一位做木工的工匠,在我的记忆中,他做家具时,会在木料上画上一条条线,有的用铅笔,有的用墨线。至于造房子,那就更复杂了,每一步都按图纸来。我想那些侗族的设计者一定是天才,他们有自己的方法,胸有成竹。

凝视前方,我仿佛看到热闹的工地,一位老者手里拿着一根名为“香杆”的长杆,低头沉思,忽又提笔在上面记录,然后交给一位中年人。那长杆上标注的是造桥廊柱与梁枋等构件的尺寸。中年人接过长杆,开始给现场的工匠分派任务。另外还有一种指头宽、尺余长,叫“线”的竹片,用来标注榫印的尺寸。至于这尺寸为什么能掌握得如此恰到好处,只能是一个谜了。(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