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那段贫穷而清纯的青葱岁月(之六)
2016-01-08 09:08

三河高中忆旧

□ 杨吉元

许家和荷花两个自然村说起来都属于荷花大队,但相距却有四里多路。因住宿紧张,离学校不算太远的几个村,如荷花、章家、倪家和金鸡岭等的同学都不能住校,早出晚归,是通校生。

那时,家里还没有钟表,每天早晨家家的广播里响起《东方红》的乐曲声时,母亲便会催我起床,时间是5点25分。吃点稀饭后,我开始准备中午的饭菜。拿出初中上学时就用的铝制饭盒,米缸里抓几把米,中午的饭便有着落了。菜则说不定,有时是家里前一天吃剩的腌菜;有时切几块芋艿或土豆什么的,装在一个小汤碗里,浇点酱油,放在饭盒里,连同大米一起蒸。然后找个那时最常见的网状尼龙袋,一手饭盒,一手课本,便出发了。

我们荷花村到学校有两条路,说是路,其实叫田塍更为贴切。一条经过章麻车,这条路较远一些,会多走十几分钟,且泥土黏性足,遇到小雨,路上打滑,一不小心就滑入两边的水田。虽然较为平坦,但走得并不多。另一条经过胡家,路线较直,距离近些,走得较多。但这条路必须穿过胡家门前有一条三四米宽直达兰江的小溪沟。冬天,水位降低,小溪沟差不多见底,我们便在小溪沟中放几块石头,跳着跨过小溪沟到对面去。早春来了,雨水多,兰江水位上涨,石头早已没了踪影。我们往往站在溪沟边直犯愁,水温低,脱鞋麻烦,即便卷起裤腿还是会弄湿裤子,那就要冷冻一天。这时,吉新哥常常会裤腿一卷,试着下到水里,然后义不容辞地将村上十几位男女同学背过溪去。

学校就这么七八栋农房,却要容纳三河高中120多位男女师生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委实不易。文理分班后,有部分同学离校。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学习,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决定允许部分近路的同学也住校。我也是其中之一。

父亲从楼上搬下来一只樟木箱子,母亲则忙着整理生活用品。有两件物品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是飞机袋。红色粗布制成,袋口有一根细绳子,用手一拉,就封口了,据说是当年逃日本鬼子时发明的。用它来放大米,能装十来斤。有时另加一只尼龙网袋,放几只番薯。二是北佬罐。其实就是现在还常见的搪瓷罐,那时主要用来放菜,如霉干菜、腌菜豆腐之类。霉干菜没油难吃,腌菜豆腐容易发馊,一般都换着吃。偶尔也会花一分或两分钱奢侈一下,到食堂买一回我们亲手种的青菜来吃。就这样,一头箱子,一头席子和飞机袋,我挑着它们,来到许家高中,开始了我的住校生活。

寝室安排在二楼,没有房间,不分割,老师把我安插在一个角落里。我将草席一摊,铺位就成了。进进出出,都踩着席子。就寝前,大家都要戏耍一会,有的同学翻跟斗,从这头滚到那头,毫无阻拦。就寝后,我一时睡不着。坐起来一看,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同学横七竖八,睡姿千奇百怪。有的双手捂着脑袋;有的双脚搁在别人的大腿上;还有的同学睡着了,却大睁着眼睛……还有一次,发生过这样一件惊悚的事:后半夜,我突然看到一个人影走到通后山的小门边。我以为他去如厕,却见那人站着不动。好奇发笑之时,那人影转过身来,我这才发现,原来是住同一寝室的同学。现在想起来,其实是那位同学做梦夜游。

住校生活最快乐的当属放学之后到兰江里游泳了。那时,老师也没顾虑我们的安全,常常带我们一起去游泳。一到放晚学,我们便拿着脸盆毛巾、换洗衣服朝江边奔去。兰江河水清澈,水面平坦。河这边是建德境内,那边则属于兰溪。河面大约有五六百米宽,一个来回需要不小的力气。我常常游到一半便返回,因为有时偶有轮船开过,会掀起不小的波浪,十分吃力。有水性好的同学,则一直游到对岸去。

对岸有一大片沙地,种着很多瓜子瓜。这种瓜比普通瓜要小,并不太好吃,主要是挖出里面的瓜子制作成零食赚钱。同学上岸后,便钻入沙地里,采摘几个瓜子瓜,在江边大嚼起来。过一会儿,有一老农跑过来,吓得同学跳水就逃。还有来不及逃跑的,被老农抓住,但意外地没遭挨骂,只对同学说,瓜慢慢吃,但别把瓜子带走。

在兰江上游泳,最期待的是希望江面有条鱼能肚子泛白。一旦发现,在场的男女同学会发出尖叫:“鱼,鱼……”这时,马上会有同学跳下河,直奔而去。有时拉到河边,却发现是一只臭鱼,于是大家取笑一番,便散去;但倘若发现的是一条将死未死的大鱼,则会雀跃不止,互相讨论着如何烹制。不过,最后都是让老师拿去,结果不得而知。

 

尾声

深秋时节,一个周末的早晨,我携妻儿来到了许家。学校门前的兰江依然缓缓东流,只是没有当年那般清澈;学校后面的小山依旧葱绿,只是更显茂密了。我们亲手建造的教学楼由于多年没人居住,横梁断裂,瓦片散落,墙面斑驳,有几处墙体已然圮倾,只有楼前的几棵樟树仍然顽强地站立着,似乎在诉说着这些年来的寂寞和失落……食堂已经不见了,女生宿舍已经不见了,当年的操场上长满了狗尾巴草。

我们漫步来到了当年的男生宿舍前,这是一栋两层砖结构的建筑,依然是白墙黑瓦,保存良好,与过去的记忆一模一样。这时,从里屋走出一位和善的阿姨,脸上充满疑惑。她似有期盼地问道:“你在这里读过书?我就是给你们烧饭的阿姨啊!”哦,是真的吗?将近四十年过去了,学校已经荒废,可是一个弱女子,一个当年食堂的临时工,她却仍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我不禁惊讶了……

我指点着我曾经熟悉的一草一木,诉说着我们的校园生活。一旁的妻子随意地应和着,儿子却只顾摸弄着手机,一脸的不解和木讷。即将临别之际,儿子突然对我说道:“老爸,你别老想着她了,你不是当年从这里走出去了吗?”

我心头一颤,是啊,那是一个非常的年代,是一段特殊的经历。我们应该牢记和怀念那个贫穷而清纯的青葱岁月,但我们更应当向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一片熟悉的校园告别和致敬。

再见了,许家高中——(全文完)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